朱平:先长大再说问题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0-29 20:00:3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范晓曼 陈旭 广州报道
中国证券市场用了20年,发展到一个很大的规模,特别是最近5年,总市值从3万亿扩大至近30万亿。“我们是弱势群体。”谈到公募基金的现状,朱平首先表明立场。基金在市场中被定义为垄断者和国企在股市中的地位类似。“我觉得目前对基金行业的指责,很多没有道理。很多原因是制度造成的。”
对于市场上目前存在的褒私募、贬公募现象,朱平一语中的:“市场下跌中要求基金赚钱,如果是小规模的私募,有可能,但公募基金就是市场,怎么可能公募基金在下跌的时候都赚钱?”
可以说,没有公募基金业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很多机构也很难取得发展,比如券商研究机构,众所周知,券商研究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研究佣金和基金分仓。“2007年之前券商研究机构所能拿到的佣金很少,因为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投资机构重视价值投资和投资研究,券商的研究机构得以壮大,从而又促进了基金业的投研发展。”朱平告诉记者,以前做投研,策略定清楚,花一个月的时间找标的,花一个月研究,再花一个月写报告,最后在公司讨论半年后买,有行情都是很久以后的事儿了,现在因为券商研究机构的壮大,所有这些一个月就搞定。
在一个系统内服务了14年,需要怎样一种心态?“为什么做私募就要有激情?很多人觉得在公募基金,赚了钱都是股东的,压力留给自己,赚的钱还要交45%的税。那还不如去干私募,收益是自己的,压力也是自己的,长期这样,心态会出问题。”朱平这样回答。
“选择这个行业就是选择压力,碰到一些投资者说,赔钱了还好意思收管理费?我说,我们总体来看还是赚钱的,股市从2007年到现在波动这么大,其他人亏得一塌糊涂,公募基金整体还是在赚钱。”朱平在看待基金业人才流失现象上,十分包容,虽然不赞成记者“为了理想而坚守公募”的说法,但是话语中对于行业的喜爱还是可以捕捉。对于记者对公募基金界存在问题的追问,朱平以一句“我们先长大再说”做了结尾。
朱平写的书叫《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博客文章开篇千奇百怪,最后都会绕回股市和基金,对于这样一位运气好的投资人,也许早就选定了公募基金界的寂寞。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