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唤醒的中国武侠

作者:李 蕾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0-22 20:24:36

摘要:被唤醒的中国武侠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武侠片的回归并非单纯地恢复香港电影时代的风采,武侠片本身也在改变,从单纯的武打走向更注重故事性,从民族走向国际化。
    从李小龙到成龙、李连杰,从李安到吴宇森、徐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总是和武侠片有关。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千古以来,都有抹不去的侠客情怀。所以,在中国电影中,武侠片是永恒的话题,它的兴衰起落,从来都牵动着无数人的情怀。
    武侠片从经历辉煌,到跌入低谷,再到重新崛起,历经几十年。如今,刘伟强的《精武风云》、吴宇森和苏照彬的《剑雨》以及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海内外大举上映,似乎预示着武侠片辉煌时代的回归。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回归的中国武侠片,已经改变了很多。

从辉煌到没落
    武侠片崛起于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从《少林寺》开始,这部原始的电影不但让李连杰红遍中国,也让少林寺成为无数国人心中的武林圣地。随之而来的是武侠片的大潮,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为代表的中国武侠片成为最火热的类型电影。
    《少林寺》只是一个开始,但《少林寺》决不是武侠片的渊源,实际上,武侠片的横空崛起充满了诸多巧合,大多数因素是不可复制的。首先,武侠片崛起的时代是香港电影最鼎盛的时代,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可以说是江湖乱道时代,不管是过江龙还是地头蛇,都能在香港电影中插上一脚。而且,这个时代,也是香港类型电影逐渐成形的时代,喜剧片、黑帮片、侦探片、武侠片、爱情片等等各显风采,武侠片赶上了这个时代,或者说香港类型电影在建立体系的过程中选择的武侠元素。其次,武侠片的崛起时代也是香港片进入内地的时代,在没有引进大片,没有MTV,没有众多的电影电视剧的内地市场,看惯了主旋律影片的内地观众为香港电影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可以说,香港电影当时面对的是一个娱乐完全空白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是如此巨大,这在现代娱乐丰富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武侠片进行了一次蜕变,以徐克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工作者们发动了一场武侠革命。他们崇拜电脑特技,引进好莱坞的拍摄技法,使得武侠片进入了另外一个领域,从原来的写实开始变得光怪陆离,以徐克的《蜀山》为代表,这部电影收获了各种各样的批评,但这不影响它成为新派武侠的代表作。对于新派武侠,诸多真正的功夫爱好者们嗤之以鼻,充满了对电脑特技和违背物理规律动作的鄙视,但是对于更多的电影观众来说,更加夸张的动作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显然更让人刺激,这使得新派武侠独占了一个时代。
    武侠片的最后一次辉煌,无疑是由李安引起的,当李安的《卧虎藏龙》捧到奥斯卡的小金人之后,不仅仅是香港武侠片重新振奋,就连诸多对奥斯卡充满期望的内地大牌导演也加入了武侠片的行列,如张艺谋、陈凯歌等等。不过可惜的是,不管是《英雄》还是《十面埋伏》,抑或是《无极》,最终都没能成为他们晋身奥斯卡的阶梯,反而给他们带来无数的非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观众对武侠片失去了兴趣。
    不可否认的是,最近十年来,武侠片确实没落了,它的没落,一方面源于娱乐形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和武侠片无法有效地创新有关,老套路看多了终究会烦,但新套路却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

是谁唤醒了武侠片
    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其背后总是和经济相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个赤裸裸的真理。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什么样的文化也终究是后继无力。香港电影崛起的背景是香港经济的高度发展,“亚洲四小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巅峰,正是强大的经济影响力,为香港电影当初的崛起铺平了道路,甚至开始有了和好莱坞分庭抗礼的苗头。当然,在实际影响力上,还差得很远,香港仅仅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而美国,无疑是全世界经济的龙头。倘若中国香港经济能够持续保持高速的发展,或者真的有那么一天,香港电影能够成为好莱坞那样的巨头,但是很可惜,香港电影没等来这个机会。
    逆转的源头来自于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影响巨大,在之后的很久,都不能恢复元气,这也导致了香港电影梦想的破灭。实际上,直到没落时代的来临,香港电影仍旧处在资源整合的初级阶段,远远没有达到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响力的程度。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电影业带来了机遇,但是同样的原因,也让香港电影永久地失去了机会。
    直到十年后,再一次金融危机到来。这一次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危险背后的机会,是属于中国的。中国经济在危机中表现出了自己的力量,也使得全世界开始瞩目中国。而在文化范畴中,武侠电影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张颐武说:“硬实力决定软实力,西方经济强于东方经济,所以西方文化更容易向全球扩散,美国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主导世界,它的经济实力最强大,所以美国价值观也是最强势的,这也是全球大部分观众都喜欢好莱坞电影背后的因素。好莱坞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发展,一直都在营造一个稳定的文化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的强势功不可没。同样,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崛起,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使得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中国文化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响,这个时候,别人自然不可能忽视中国文化了。”
    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文化传播,在电影上,表现在西方接受中国文化上,有诸多的中国元素成为电影的主题《功夫熊猫》、《木乃伊3》等等,表现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上,就是《剑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西方的轰动影响力。
 
回归还是重生
    连续几部武侠片在海内外上映,看起来似乎是武侠片的回归,也同样有很多人在高呼,武侠片已经回来了。但仔细想来,武侠片并非是简单的回归,或者用重生来表达更合适一点。
    《狄仁杰》的导演徐克说:“电影是随时空转变和时代一起发展的。其实电影就是一面镜子,反映观众的心态和他自己在生活中需要的一种精神状态。我常常说,要拍电影的话,一本书是不能缺乏的,这本书是《电影历史》。为什么在某一种时间里面出现某种电影,而且这种电影为什么给某种时间里面的人一些很满足的感觉,还造成了一种潮流出来。潮流是因为它能够改变某种传统,引发出一种新的传统。还有是因为它在那个时间里,建立了跟观众的一个关系,让观众觉得在这个电影里面找到了他需要的一些东西。”
    另一部《剑雨》的导演吴宇森则一向是走国际路线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对他的评价是:“最近10年中,不论是在亚洲还是在好莱坞,吴宇森的作品为动作电影的表演和剪辑带来了革命性的观念;同样在视觉上,也极具风格化。”在多年的好莱坞生涯中,吴宇森学会的是好莱坞的世界性关怀和语言。吴宇森说:“电影是无国界的,很多导演说只要中国市场就足够了,这是狭隘的。只有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电影,西方的观众同样也能欣赏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的电影工业才能长远发展,有动力,有支持。”好莱坞的终极关怀无非就是普世价值,人道主义等等,吴宇森学会了这一点,所以他的电影总是容易得到西方人的承认。
    不可否认,不管是《狄仁杰》还是《剑雨》,虽然都是武侠片,但它们都和以前的武侠片不同,都不那么中国,都很世界。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世界的,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传播。长期以来,吴宇森偏爱好莱坞的价值观,而徐克更倾向好莱坞的技术。两个人虽然偏重不同,但都是用世界性的方法来讲述中国文化。这也是两部电影在海外成功的最终法宝。
    很显然,不管是徐克还是吴宇森,他们都用自己的作品给世人讲述了一个道理,文化的传播并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用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法去讲。中国武侠片虽然在过去历经几次辉煌,但却始终没有学会这一点。而且不仅仅是武侠电影,所有的文化传播都是共同的。所以,武侠片的新热潮并非回归,更是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新的面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