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红楼?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所以总是有很多人抱怨别人的红楼。因为拍成电视剧的《红楼梦》仅仅是导演的红楼,是编剧的红楼,是演员的红楼,不是所有人的红楼,不是每一个人的红楼。
二十三年两部戏
今天看来,二十三年前的87版红楼,拍摄技术显然已经过于粗陋了,王扶林的红楼,其实重在态度,当年拍一部戏,可以用一年来读书,两年半来拍戏,一年后期制作,林林总总下来,差不多5年才成一部戏。倘若再加上当年娱乐很少的原因,万人空巷自然也是顺理成章。按照冯其庸的说法,这部戏最大的功劳,就是“普及了《红楼梦》”,在这之前,不管是舞台剧、戏剧、折子戏,都从来没有演过全本的《红楼梦》。
其实87版的红楼,刚刚播出时远没有现在的口碑,尽管据说至今已经播出过七八百遍了,但刚刚播出的时候,社会评论是毁誉参半。倘若不算电影的话,这一次李少红版的红楼就是第二部,这部戏也绵延了很多年,最起码是从4年前的红楼选秀开始。选秀,这无疑是个恶俗的词汇,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这部戏就遭遇了众多的骂声。比1987年更甚,最起码1987年的时候信息技术没这么发达,骂的人不过是那么几个评论家、红学家,小老百姓哪里知道要拍这么一部戏的事情。
大荒山上无稽崖下
在四大名著里,《红楼梦》应该是最特殊的,其他三部都是讲传奇故事,尽管在讲故事里面还带着一点儿目的性,只有《红楼梦》是讲感情的、讲爱情的。几十年来,其他三部光电视剧就拍了很多遍了,更不用说电影更多,唯有《红楼梦》,只拍了这么两次,而且两次都挨骂。
只说新版。红学家周思源说:“《红楼梦》一开始就是女娲补天的神话,补天神话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两个男人干了坏事,把天给捅漏了,由女人来补。《红楼梦》简单来说是诵红的小说,我对新版《红楼梦》最担心的是把《红楼梦》拍成不那么红的梦。红楼梦一定要拍成《红楼梦》,不要拍成《紫楼梦》或《蓝楼梦》。”
第二个问题是神化的问题,《红楼梦》以神话开场,以神化点睛,不管是补天石所在的大荒山无稽崖,还是太虚幻境里的神灵仙草,都和现实世界的贾府、大观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仙山福地里的仙子神灵们下凡到凡间烟火之地,这才有了爱恨交织的红尘纠葛,偏偏新版把仙山福地拍成了幽冥鬼域,这显然不是神仙下凡的故事了,而是变成了恶鬼夺舍,虽然本质差不了多少,但一个是美丽传说,一个是恐怖故事,其间相去,何止万里。
每个人都有一个红楼
每一个心中都有一个红楼,这毫无疑问。但问题在于,当它变成一个影视产品,变成公众的消费品的时候,它总是要面对消费者的意见。评论家和出版家老愚说:“新《红楼梦》的失败,上帝也看见了……神韵皆失,徒留一场喧闹。”
李少红并不这么认为,虽然网上有很多批评,但李少红说:“这些批评大都是意见相左,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并非硬伤,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指出有硬伤。”李少红显然很明白,见仁见智,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既然众口不能调,就干脆只做自己喜欢的。
从87版到新版,中间隔了23年,很多人觉得旧版不可超越,这显然是一个误会,因为旧版还是新版的时候,其实和现在一样,也有很多人骂的。所以李少红没有压力,她说:“为什么不能超越87版,毕竟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刚开拍的时候,87版导演王扶林专门给我打电话,让我一定要顶住压力。他还专程飞到济南,录制了一档名叫《李少红,你要坚持住》的节目。”
因此,对于种种批评,李少红并不觉得什么,她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想当年王扶林导演拍87版时,几乎都要被批斗了。还有越剧《红楼梦》,主演王文娟她们,也承受了更大的波折。有压力,有议论,就代表着有人看,有人看就是收视率的保证。”说到底,重拍《红楼梦》,对于导演们来说,这是一次商业运作,而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场娱乐,和文学、艺术什么的,统统无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