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升温被热炒还是被误导?

作者:李 蕾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17 21:24:08

摘要:“张爱玲”升温被热炒还是被误导?

“张爱玲”升温被热炒还是被误导?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在今年张爱玲诞辰九十周年的时候,一股张爱玲热再次掀起。一部以张爱玲的传奇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舞台剧《张爱玲》也将正式在北京上演。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张爱玲便成为了现代文学的一面大旗,书籍、影视乃至张爱玲本人的传奇故事都成为社会和媒体追捧的对象,二十多年来长盛不衰。尽管一直都有人不解张爱玲为什么如此火热,但是依旧挡不住众多粉丝对张爱玲的崇拜和热爱。 
张爱玲的魅力
    张爱玲成名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沦陷期”的上海,她创作和发表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这是张爱玲最初的成名之路。然而之后,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张爱玲逐渐被人遗忘了。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和钱理群、吴福辉在编写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第一次将张爱玲发掘出来,和张爱玲一起被写入文学史的,还有一直以来同样不被重视的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等等,如今,这些人无不是文学界承认的现代巅峰作家。而在社会上,张爱玲的影响力尤其深远,甚至有数据称张爱玲有三千万“张迷”。
    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它至少说明,张爱玲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了。当然,造成这个局面的,并不仅仅是文学界的原因,实际上,更大的助力,是影视作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张爱玲的作品被大量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乃至舞台剧。而大导演李安的《色·戒》更是把张爱玲热推向了巅峰。对此,张爱玲的最初“发掘者”温儒敏表示:“张爱玲的小说情节大都比较传奇,有故事性,注重心理探究,也就是有戏,适合改编成电影。事实上,张爱玲的写作生涯开始于为上海的西文报纸撰写剧评影评,后来自己也曾编写电影剧本。张爱玲小说和电影似乎有一种亲缘关系,也许这是她始终甚得电影编导青睐的原因吧。”
书写张爱玲
    实际上,不仅仅是张爱玲的作品,就连张爱玲本人,也成为了文艺作品的题材。此次舞台剧《张爱玲》的总导演闫月对记者说:“这可能是第一部以张爱玲本人的故事为题材的舞台剧。”
    张爱玲的作品充满了传奇的爱情色彩,张爱玲本人也不遑多让,闫月表示:“很多人喜欢张爱玲的作品,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张爱玲自己才是最传奇的那个女主角。我读张爱玲的书很多年了,从上大学就开始读,读她的作品,以及张爱玲自己的故事。看得越多,了解得越多,我越对张爱玲充满怜惜。我们看张爱玲的那么多作品,那些男女主角的命运都是由张爱玲这个作者来安排和书写。但事实上,生活中的张爱玲,她的心思,她的故事,她和胡兰成、桑弧的感情,其实比她的作品更加精彩和传奇,可是,谁来书写她的命运呢?”
    一个留下无数传奇故事的传奇女子,这是闫月想把张爱玲的故事搬上舞台的原因。作为一个以写爱情著称的作家,她自己的故事中,自然也少不了爱情,然而,她的爱情和如今已然不一样了,闫月说:“张爱玲所代表的爱情观,包括她书写的爱情故事以及她自己的爱情故事,大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在世俗中寻找一份纯粹的爱情,他们可以冒着炮火去送一份情书。而在现代社会,信息的发达,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爱情的获得和表达更加便捷和直接了。但是也因此,失去了技术和挂念的双重束缚之后,现代人的爱情往往变得更加廉价了,这是这个速食时代的特点。所以,人们对于张爱玲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可能更有一种向往。”
    这或许是张爱玲能够在这个时代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闫月说:“现代人的爱情,没有以前那么珍贵、纯粹、高品质,还有永恒。所以人们看到那个时代的爱情,会自然地向往。”
商业化的张爱玲
    对于一部舞台剧来说,仅仅讲述张爱玲的爱情故事足够了,但这终究只是张爱玲的一个侧面,并非全部的张爱玲,也并非张爱玲热的全部原因。实际上,二十多年来,人们对于张爱玲的认识,可能是通过某些方法可以塑造的,而并非原本的张爱玲。
    温儒敏认为,张爱玲热中的张爱玲,其实是一个商业化的张爱玲,他说:“张爱玲在新文学里是很复杂的,她自有一套文化批判的眼光,其对人性批评的力度,是她创作最重要的价值。而经过商业化过滤包装的张爱玲,则更多地表现了其世俗化、欲望化、商业化的一面,迎合了世俗的小市民的某些消极颓唐的心理。从深一层次看,张爱玲热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当人们告别了所谓宏大叙事,回归日常与世俗生活,当拜金主义和物欲膨胀日益挤压着人性,张爱玲那种既热衷于世俗人生又对人生惘惘的威胁感到无助的体验,就颇能赢得一些读者的共鸣。”
    确实如此,张爱玲的时代并非真的那么纯洁和纯粹,实际上,张爱玲的时代,离现代并不远,而且也并不比现代好上多少,只不过不同的是,张爱玲的故事中,虽然难免被世俗左右,但至少还保留着一点点向往纯真的愿望,但在现代,这一点点愿望似乎都已经没有了。所以,张爱玲才能引发人们的追捧,人们喜欢张爱玲,其实也是在哀悼自己所失去了的那一点儿纯真而已。
负面的张爱玲
    张爱玲不仅仅是追求爱情,实际上,早就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忠告,包括最早发掘出张爱玲的温儒敏等教授。
    温儒敏说:“不应当忘记,张爱玲的艺术世界本来衍发于她那对社会人生的病态的体验,她是以病态的怀疑的目光发现并表现时代沉落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文坛有张爱玲自然色彩更加斑斓,而且张爱玲作品改编成电影也无可厚非,但以读者反映来观察,像张爱玲这样带有病态的、看破红尘的作家居然能长时间赢得众多读者的迷醉,对我们的社会心理是否也要有所反思?张爱玲是比较复杂的作家,对于有人生历练的读者来说,她可能提供重新打量这个世界的独特眼光,让人们体验人性的黯淡一面;但对于年轻读者来说,张爱玲那个阴暗、险恶、可怕的世界未免太过消极了,读来恐怕也有些不良反应。这现象值得检讨。张爱玲热很大程度上是传媒与商业结合制造的产物,不无负面的东西。”
    当年,张爱玲刚刚被发掘出来时,《收获》杂志曾刊登了很多张爱玲的作品,对张爱玲作品的推广曾起到莫大作用。如今,在张爱玲成为不退的热潮之后,其副主编程永新表示:“张爱玲的作品确实不错,但是现在对她捧得太高。她的作品在题材上还是有一些局限,像《色·戒》,实际上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但是,因为李安执导的电影的走红,有人也评论说这部小说很好。”
陌生的张爱玲
    社会和媒体对张爱玲赞誉有加,而在作家界,张爱玲却并非像在读者中那么受欢迎。多位作家曾经表示过对张爱玲不了解,比如王蒙、张炜、莫言等等。
    王蒙去年在北大演讲时曾公开表示过对张爱玲热的不解:“我知道现在有许多读者追捧张爱玲的作品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张爱玲的写作有一种生动感,她对颜色的描绘很好,对有些人情世故的描写,特别是对于女性心理的描写十分不错,但真有那么好吗?我实在是不懂。我已经下过多少次决心要读她的作品了,我找了她的书,我还上国家图书馆借了她的书,但没有几篇我能认真读得下来的。现在张爱玲俨然快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了,我觉得有点悲哀,我宁愿去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我觉得也很有意思。”
    刚刚出版了450万字长篇小说《你在高原》的著名作家张炜,表示从未读过张爱玲,他说:“有一次在香港参加一个会议,主持人在现场突然说,‘欢迎张炜给我们讲讲张爱玲’,这让我很诧异,因为他们提前没有跟我沟通,完全是现场才说,张爱玲在香港特别受欢迎,可能他们认为我是一个作家,肯定读过张爱玲,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读过,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一位作家莫言也曾表示过张爱玲的作品不够大气,“张爱玲的小说写得非常精致,非常漂亮,语言漂亮,情感写得也很深,很多比喻都非常精辟,她那种幽默、调侃入木三分,要说刻薄,可能也是天下第一刻薄。但她的小说,我觉得总还是缺乏一种广阔的大意象,还是一种小家碧玉的东西,非常精致的东西,玲珑剔透的小摆件,不是波澜壮阔的托尔斯泰式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式的,没有那种狂风暴雨般的冲突。”
    这种社会、学者、作家之间的反差,或许能让我们思考,持续不断的张爱玲热潮背后,或许正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太过世俗化,太过功利化,或者,仅仅是我们被现代影视传媒给误导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