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再问嘉实发QDII为投资者还是为投资顾问?

作者:郑漱石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10 20:28:22

摘要:再问嘉实发QDII为投资者还是为投资顾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郑漱石 北京报道

   “为什么在有关联关系的德意志资产的同类产品先期发行的情况下,嘉实海外中国携近300亿人民币的规模同样进入类似的板块和个股;有关联甚至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两只基金,是否都是由德意志资产管理设计的?投资出现巨额损失到底是市场的原因还是存在某种说不清楚的关系的原因?其中是否存在类似高盛对赌协议的东西?如果嘉实把和德意志资管的关系撇得这么清楚,是否涉嫌虚假销售?这款产品的问题,值得细细研究。”对基金有深入研究的律师张远忠告诉记者。

    上周,本报多角度质疑嘉实基金公司海外投资能力、产品设计同质化等问题,随着采访的愈加深入以及更多的事实材料的被发现,嘉实基金的首只QDII产品——嘉实海外中国基金在3年的投资过程中出现巨额亏损的原因也许并不那么简单。
   购买QDII到底是为了什么?监管层一直教育投资者,QDII可以分散投资风险,但嘉实给出的答案是:买嘉实的QDII,不是为了分散风险,嘉实有自己的投资逻辑,是给懂的那部分专业投资者“玩”的。

投资顾问自己大赚特赚?

    2007年10月12日成立的嘉实海外中国基金,在出海时由其股东德意志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担任境外投资顾问;2009年9月1日,嘉实基金公告自当日起解除与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签署的投资顾问协议,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不再担任该基金的投资顾问。在QDII海外投资能力集体受到质疑后,轰轰烈烈的解约潮看似在所难免,但是德意志资管的投资能力到底怎样呢?至少从数据上说明,一家公司的同类型产品表现可以差距很大。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嘉实基金公告与德意志资管解除顾问关系的当天,德意志资产管理将旗下四只基金委托嘉实国际管理。记者调查后发现,这其中就包括DWS Invest Chinese Equities(DWS中华证券投资基金)。
    在德意志银行的网站上,可以看到成立于2006年12月15日的DWS中华证券投资基金,截至9月8日,净值160.88(发行时为100),三年多时间,净值增幅超过60%。而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截至9月7日的净值为0.663,近三年时间,净值萎缩超过30%。
    DWS中华证券投资基金这只被晨星评为4星的基金,在管理人一栏是嘉实国际,基金经理蒋一倩2009年9月加入嘉实,之前供职于德意志资管香港分公司长达9年。嘉实海外中国基金和DWS中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标的都集中于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或主要业务收入来自大陆地区的企业,同属主动管理型基金为何业绩差异如此之大?
    嘉实基金公司在给记者的官方回复中表示:“嘉实海外基金投研一直由嘉实公司自己负责。”那么,有能力将自己旗下的基金3年时间回报率做到超过60%的德意志资产管理为何在给嘉实基金的QDII产品做顾问的时候就失准了呢?
    记者希望就相关问题采访时任嘉实海外中国的基金经理李凯,遭到嘉实公司婉拒。但李凯在2009年10月底辞去基金经理前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的表述,与嘉实基金的表态则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嘉实基金来说,这次合作使得嘉实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与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的全面接轨。这不仅体现在人员和产品上,更重要的是,嘉实国际具备完整的内部架构,既包括风险管理、绩效考核、IT系统等整个中后台体系,也包括成熟的海外销售团队。一方面可以为嘉实基金的QDII投资提供很好的建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嘉实基金丰富的QDII产品,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显然,嘉实国际和嘉实基金的关系并没有记者得到的回复中那么互不相干。
    就记者的相关问题,嘉实公司表示,两只产品之所以业绩存在巨大差异主要原因是DWS中华证券投资基金成立较早,未完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曾拉升到很高的净值,并且和外汇计价差异有关造成。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向记者表示:“又不是外汇产品,不存在掉期之类的交易,每天都有汇率核算的。此外,即便计算上这些差异,两只产品的收益差也比较大,这个解释我不明白。”
    “为什么在有关联关系的德意志资产的同类产品先期发行的情况下,嘉实海外中国携近300亿人民币的规模同样进入类似的板块和个股;有关联甚至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两只基金,是否都是由德意志资产管理设计的?投资出现巨额损失到底是市场的原因还是存在某种说不清楚的关系的原因?其中是否存在类似高盛对赌协议的东西?如果嘉实把和德意志资管的关系撇得这么清楚,是否涉嫌虚假销售?这款产品的问题,值得细细研究。我建议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和嘉实国际公布其DWS中华证券投资基金成立以来的详细持股数据。”对基金有深入研究的律师张远忠告诉记者。

“娱乐化的”比较标准

    有财经评论家曾经质疑嘉实海外中国基金:“有关联顾问关系的两只基金业绩差异达100%,嘉实基金自己到底有没有海外投研能力?”
    对于外界的质疑,似乎嘉实内部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嘉实基金表示:“当时,一方面H股整体比A股要便宜30%左右,另一方面国家要推行港股直通车,在这种背景下,嘉实选择了快速建仓。大家设想一下,持有人投资嘉实海外的初衷就是赶在港股直通车正式实施之前先期在香港市场建仓,因此在这种政策预期之下选择快速建仓是可以理解的。后由于国家突然叫停港股直通车并很快遭遇2008年金融海啸,使本基金遭遇了较大损失。为此公司不断采取措施,包括增聘基金经理、增加专门的海外研究人员等一系列举措,来增强海外投研能力。”
    记者注意到,在2008年嘉实海外中国净值一路下跌的时候,分管投研的副总经理窦玉明辞职转投富国基金。随后,2009年,嘉实从德银高薪挖角的李凯被江隆隆替换。嘉实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窦玉明等人的辞职与QDII的巨额亏损毫无关系。
    在本报质疑嘉实基金海外投资能力之后,嘉实基金表示由于嘉实海外中国是投资于港股市场,所以应该和同样投资于港股的基金作比较。但是,在嘉实基金作出的相关问题书面回复中,其首先的比较标准是和首批QDII产品比较,而且不是比净值,是比成立以来超越比较基准能力,“嘉实海外中国基金成立以来,战胜业绩比较基准的能力在首批四只QDII基金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和其他A股基金比较,如果计算汇率因素,嘉实海外中国的排名超越了3/4的A股基金;最后是和同样有业绩记录的大中华基金(投资范围与业绩比较基准跟嘉实海外基本相同)相比,嘉实海外中国超越了2/3的该类型基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三种从不同角度的排名反映出,实际上嘉实海外基金的相对投资能力跟同类型的基金比是不错的,排名是靠前的。”
    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一位嘉实海外中国的持有人李先生,他表示:“很长时间没有看过这只基金了,这些描述指的是嘉实海外中国吗?我没看到超越这个超越那个,还是赔挺多吧?”
    据Wind统计,从成立日至今年9月7日,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33.7%,在首批出海的QDII基金中排名倒数第二。德圣基金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角度看。比如市场质疑嘉实前后两只QDII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可以说从策略上有差别,一个是主动管理型的,一个是指数型的,但如果从投资标的上说基本没有差别,如果嘉实说第二只产品可以用于套利的话,我个人认为难度非常大。”

谁该为投资者负责?

    买者自负原则是监管层反复强调的“市场经济理念”,历来是金融机构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揭示的不变原则。记者就基金审批是否具有前置条件、同质化产品审批规则、近期基金抢发港股投资QDII是否和小QFII有关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书面采访证监会基金监管部,截至记者发稿时,未收到官方回复。
    但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告诉记者:“和小QFII没有必然联系。嘉实这两款QDII产品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且过去的投资业绩并不是会里审批新基金的参考标准,只要产品设计不违反相关基金法规,就按规审批。如果投资者对某款产品设计有意见,最好的办法是不买,因为选择权在投资者自己手中。另外,如果对相关审批制度有意见,可以直接向证监会反映,决策层可以修改相关法规。”
    “这对投资人公平吗?区别于西方的卖者告知原则,既然我国实行审批制度,那就应该带有对投资者的保护,如果没有,基金公司有什么风险控制的意愿?”基金律师张远忠向记者表示。
    “就因为是大型基金公司,产品就可以一路放行吗?为什么不将信用记录以及过往业绩纳入考量呢?”叶檀质疑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