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刘尚希:地方财政扩张力度不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有力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24 21:00:54

摘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体现在支出上,支出则越来越依赖于地方支出扩张。只有地方支出扩张,更加有力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变成现实。

刘尚希:地方财政扩张力度不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有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在当前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内需正勇挑经济增长大梁。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秦聪注意到,当前我国面临财政收入下滑的局面,这意味着更需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得好、花得准。

“我国已经实施了近二十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政策效应呈现边际递减趋势,其中,我国长期以投资为政策着力点,投资带来的收益正在逐渐下行,当前或到了以消费为转型的时期。”秦聪表示。

对此,财科院原院长刘尚希表示,投资和消费不能分开考虑,特别是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要形成合力。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体现在支出上,支出则越来越依赖于地方支出扩张。只有地方支出扩张,更加有力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变成现实。但从1—4月份的数据看,中央支出扩大了9%,但是地方支出的增长为3.9%,显然地方支出扩张力度远远不如中央支出扩张的力度。地方财政行为上扩张的力度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体制改革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实现。”5月24日,刘尚希在CMF论坛上对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记者表示。

地方财政扩张力度仍不足

在过去,我国基建全球闻名。

数据显示,我国基础设施总里程占到全球的2/3,其中中国高速公路占到全球高速公路总里程的45%,中国地铁占到全球地铁总里程的13%以上,5G基站占到全球的60%多。

不过,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投资项目,比如中西部地区的机场和高速公路,由于客流量的问题无法覆盖达到盈亏点,从而产生亏损,这在当前财政收入紧张的现状下不适于重点发力。

也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将消费放在了重要位置上。

刘尚希对此表示,投资消费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从短期看都是需求。扩大内需,要同时扩大消费和投资。但从政府来看,政府更多的是投资支出,消费支出还是转移性支出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他表示,从经济循环角度看,投资和消费在逻辑上应当相互促进的。比如政府投资可以促进民间投资,但政府消费也可以促进公共消费,也可以促进私人消费。要从循环的角度考虑政府投资和消费二者间的关系。政府的投资、消费、支出,在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时,其作用会更加显著地表现出来。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讲到投资要注重对人的投资,消费本身有利于人力资本发展。

“政府的投资和消费形成合力,将投资、消费两者统一起来,应以人为中心,从人的需求出发来考虑问题。在现实中很多政府的投资,甚至很多源于公共服务是从项目本身出发的,如果真正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价值观,转化为经济运行的逻辑和宏观调控的逻辑,转化为政策的逻辑,所有的这些政府支出都应当围绕人的需求做文章。”刘尚希表示。

比如,人的需求有教育、健康、养老、流动;人在空间上的分布不断发生变化,产业在集聚,人口也在集聚,从这一点来看,围绕人的需求出发来考虑问题,就能看到投资和消费何为重、何为轻,发力点到底有何不同。

在他看来,政府投资消费要形成合力,从理论上讲要转向人本逻辑,在现实中的实践逻辑就是推动市民化。

不过,刘尚希也表示,当前,财政依然面临几个“不等式”:地方财政支出大于全国的财政收入;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大于中央本级的收入;地方债务大于中央的债务。这三个不等式反映了当前宏观调控依赖于地方,因为地方支出占比极大,从一般公共预算来看,占86%;把一般公共预算和基建预算加在一起,地方支出占比达到90%。所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体现在支出上,只有地方支出扩张,更加有力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变成现实。

“从财政支出看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现在财政支出主要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占比比较少。现在要进行宏观调控,如果大量转移支付给地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不高的话,宏观调控的效率也受到影响,85%在地方,15%在中央,这个比例显然过低。我认为应该50%在中央,这样宏观调控才会让大家觉得更有信心,所以,这个比例关系还是要调整。”李迅雷表示。

财政政策仍有空间

当前,我国面临内需不足、外需不稳的困境,特别是特朗普2.0关税战打响以来,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仍存在一定冲击。

对此,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夯实增长信心至关重要。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也是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表示,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财政政策的效果要优于货币政策的效果。

“当前物价比较低迷,特别是中美利差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降息空间不是很大。而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条件下,融资成本也不是决定企业投资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而是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问题。因此,财政手段相对比较快捷有效。因为完全有可能通过财政手段的启动来对提振投资信心、消费信心方面的作用相对比较明显。”杨瑞龙表示。

他表示,为了防止低效投资,应设立黑名单制度,让这些资金投向有效率的部门,高效使用的部门;另一方面,当前情况下消费制约的问题确实存在,所以,需要通过消费端,通过财政政策让消费这样的“慢变量”变成“相对的快变量”,也就是在财政中可以把刺激消费列入重要的环节中,通过投资端和消费端同时发力,出台一些消费端能够直接发力的、短期内可以有效的政策,从而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来刺激需求,让经济能够可持续稳定地增长。

“完全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政策来刺激投资和刺激消费,包括扩大财政赤字的水平,通过财政支出政策,比如基础设施投资、消费补贴、社会保障、失业补贴等一些开支,这方面我国仍有空间。”杨瑞龙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