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出口”拉动4月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更多稳预期政策在路上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4月份,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延续向新向好态势。
5月19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4月我国经济生产需求平稳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动能积聚成长。
毕马威中国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报告指出:“内需方面,得益于国内政策前置发力,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显现出较强韧性;外需方面,在4月对等关税预期之下,企业抢出口活动热度较高。内需修复,外需走强,国内生产热度也同步回升。”
不过,毕马威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也对本报记者提醒,后续经济表现仍存隐忧。内需方面,当前国内生产仍然强于需求,物价仍在低位波动,一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8%,已经连续第八个季度为负;房企库存压力不减,房地产企稳的前景仍不明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政策刺激效果或将减弱。外需方面,短期因中美贸易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关税降幅超预期,二季度我国出口仍有支撑,但后续中美博弈或长期拉锯,国际贸易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需要政府和企业提前布局。
“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付凌晖表示。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
从4月数据来看,国内消费、投资、出口增速略低于预期,但工业保持较快增长。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是去年以来月度增速中比较快的速度。
“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延续2024年以来的稳健增长态势。分行业看,在‘抢出口’与‘两新’政策的双重因素影响下,高附加值产业引领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速显著高于整体工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设备表现突出。此外,随着绿色转型与产业链升级的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速仍然较高。”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在解读数据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其中,航空航天相关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21.4%和21.3%。“人工智能+”驱动作用增强,数字产业蓬勃发展,4月份,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
从数据来看,4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9%。
从服务业来看,在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服务业增势平稳。4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这也是今年以来月度增速中次高的水平。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0.4%和8.9%,明显快于全部服务业增长。
消费方面,张静静表示,结构亮点与隐忧并存。一方面,政策驱动型消费亮眼,受益于以旧换新补贴,家电、音像器材、家具、通讯器材社零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另一方面,与3月份相比,4月石油价格进一步下探,政策对汽车销售的提振作用减弱,这致使石油及制品和汽车消费同比增速明显回落,对社零增速的贡献从3月的-4.23%、25.65%下滑到-14.68%和3.78%。
“开年以来促消费政策加力扩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延续去年四季度的复苏态势。然而,居民‘就业—收入—消费’循环仍待畅通,居民收支增速和消费倾向下行趋势尚未扭转。”蔡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从投资来看,“两重”“两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投资规模持续扩大。1至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接续推动带动下,前4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2%,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际环境急剧变化,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但我国加大外贸多元化发展,积极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推动外贸保持平稳增长,彰显出强大韧性。1—4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4%,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增长3.9%,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前4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9.5%。
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
按照预测,下一步,我国政策将有望继续加码。
“对于增量政策,主要聚焦在稳就业、稳外贸、促消费、扩投资、稳资产价格五个领域,目前央行已新设多项结构性货币工具强化对上述领域的支持,后续财政货币或将进一步增设政策性金融工具,强化对投资领域的支持。鉴于当前中美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出口维持一定韧性,为增量政策谋划出台留下更充裕的时间窗口,政策落地节奏或择机调整。我们预计二季度居民消费信心、企业收入预期将有所改善,经济将保持平稳运行。”蔡伟表示。
张静静也表示,当前,财政发力方向明确,5月国债发行加速,“两重两新”与设备更新再贷款有望提振基建与制造业投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五一、端午双节或带动服务消费(旅游/餐饮/文体)同比增速上行,叠加央行“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内需回暖态势有望得以巩固。
展望下一阶段,为推动内需持续回暖,财政将进一步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节奏,刺激消费并稳定房地产市场。基建投资方面,财政或将于二季度积极增设新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满足增量基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更好发挥基建投资逆周期调节的作用。
“总量方面,预计年内降准降息仍有空间,但力度及节奏仍将根据中美关税博弈进展、二季度出口和经济表现等关键变量相机抉择。降准将配合财政协同发力,并可能通过加大买断式逆回购、重启国债买卖等进一步补充流动性;降息将综合考量国内外经济形势、利率风险与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结构方面,现有政策工具可能进一步扩量降价,引导信贷投向薄弱环节与重点领域,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稳定楼市股市等的支持。同时,新的政策工具有望较快落地,可能包括新的再贷款工具、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此外,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已被纳入货币政策目标总体框架之中。”蔡伟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