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航运公司全力保美线,赴美航线进入爆发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这几天,浙江的美线货代陈俊(化名)忙得脚不沾地,一个又一个电话不间断地接听和打出,将一箱又一箱货物安排到不同日期中发出。
“近期太忙了,日均订单量几乎是关税战之前的两倍以上。”陈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而仅仅一个月以前,他还处于被迫“放假”状态,每天为没有货物而担忧。
在当地时间5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之后,美国线迎来久违的出货高峰。多家航运公司和行业跟踪的数据显示,中国对美的货运量已经显著回升。
目前,不少船公司将南美线的船减量或停航,全力保美线运输。
“从下阶段情况看,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比较多,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各方面聚力攻坚、积极应变,创新动能继续成长,经济持续回升具有较多有利条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
舱位难定
过去一个多月里,美线市场处于前所未有的淡季中,美国采购商暂停订单,国内工厂停止出货,船公司疯狂撤线,美线货代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订单取消的消息,不少公司被迫“放假”。
不过,在中美相互调整关税政策后,美线航运迎来爆发。集装箱跟踪数据软件商Vizion表示,在中美达成贸易“休战”后,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预订量飙升了近300%。
不过,陈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当前,货物密集出货,舱位难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5月缩减了航班数量。
“之前因为高额关税,货物量减少,一些国外的船公司陆续将美线运力缩减,少了差不多有30多条船,这些船有些改走别的航线,有些可能停船检修了,一些没停运的船也从大船换成小船,拉的货变少了。这也导致5月12日美线回暖以后,能用的船一时半会儿跟不上。”陈俊表示。
航运咨询机构Sea-Intelligence在其公开的数据中表示,中国滞留的货物量在18万至52万个标准箱之间,受此影响,部分船公司将美线船舶调配至欧洲、南美、地中海、西非等航线。
如果这些货物在5月和6月内运输,将使跨太平洋航线的需求增长5%至16%。
不过,对此,船公司已经迅速调整了航运节奏。
作为市场嗅觉最为灵敏、市场反应最快的船公司之一,今年4月22日宣布暂停美西快线ZX2的ZIM以星航运快速宣布复航,于5月22日启航,5月23日停靠厦门、5月27日停靠上海、5月29日停靠宁波;另一家专注东南亚、中东印巴及俄罗斯国家的区域航运公司KMTC高丽海运,则宣布新增美国航线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十余家船公司陆续采取行动,或推出新航线,或将复航已停航航线,或增加临时加班船。按照预测,到6月上旬,从亚洲到美国的运力将恢复到100%,并在6—7月达到顶峰。
中信期货研报显示,近期市场围绕美线爆舱、货量短期爆发交易,当前美线运价已整体上行,市场形成共识,上海洛杉矶线上报价日度涨幅达500美元/FEU左右。中期来看,90天关税豁免“窗口期”叠加圣诞备货旺季,或有望带动8月前货量美线走强。
各国呼吁强化多边贸易体制
针对接下来的关税政策,当地时间20日至21日,在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2025年度第二次会议上,欧盟设置议程批评美国关税措施导致全球贸易碎片化。新加坡、瑞士代表“多边贸易体制之友”倡议成员设置议程,呼吁强化多边贸易体制,以应对当前贸易动荡局势。
而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也在讨论有关全球经济、关税等问题。由于美国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对贸易伙伴滥施关税措施,会议被笼罩在美国关税阴霾下,七国集团国家正在重新考虑与美国和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比如,会议主席国加拿大就正在努力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将贸易转向欧洲和亚洲市场。德国财政部长克林贝尔也表示,关税和不确定性对德国的经济构成了负担,也影响到了就业,应尽快解决与美国的贸易争端。
从中国情况来看,4月份,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外贸压力加大。但是,我国外贸克服困难,保持了平稳增长,彰显出强大韧性和国际竞争力。
“1—4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4%,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从当月来看,4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5.6%,其中,出口增长9.3%,保持了较快增长。”付凌晖表示。
“在美国大幅加征关税的强烈冲击之下,前4月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6%。这说明虽然面对着外部负面冲击的影响不断释放,但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政策落地促进了经济企稳。但应该看到,未来面对的许多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价格总水平还处于一个收缩状态,微观层面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政府积极有为的政策效应能否持续,国内需求能否弥补出口留下的缺口,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凤良在CMF论坛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