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十五五”甲烷减排待破局:煤炭瓦斯排放限值大幅下降至8%,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机制将建立

作者:刘诗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21 17:52:43

摘要:过去一年里,中国的甲烷排放控制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各个层面的行动,多个部门协同推进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煤炭领域在提升排放标准、引入市场手段、加强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

“十五五”甲烷减排待破局:煤炭瓦斯排放限值大幅下降至8%,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机制将建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继一年半前中国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宣布对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进行全面控制后,近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排又迎来重大消息。

4月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发表致辞时表示,中国将于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前,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一表述意味着除了二氧化碳,包括甲烷在内的其他温室气体也明确将在这一目标中占据一席之地。

“过去一年里,中国的甲烷排放控制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各个层面的行动,多个部门协同推进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煤炭领域在提升排放标准、引入市场手段、加强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在近日举行的2025甲烷大会上,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秦虎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表示,加快构建围绕甲烷等所有温室气体的监测、报告、核查等智能化的网络体系是未来重点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围绕感知网模拟器进行基于历史数据的情景模拟预测、基于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校验体系构建和基于激励约束的相关标准和方法学的开发是未来支撑甲烷行动方案有效实施的重要科技基础。

煤炭瓦斯排放标准大幅提升

会议发布了《2024—2025全球甲烷控排进展报告》,从政策、能源、农业和废弃物领域梳理了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甲烷控排的进展。

政策领域,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建设的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 因子数据库”第一版正式上线运行,其中温室气体种类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以及含氟气体等。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与2022年发布的第四批技术目录相比,技术种类从35项扩展至103项,其中甲烷减排技术的数量也显著提升,从1项增加至4项,涵盖了超低浓度煤矿甲烷抽放及风排瓦斯氧化利用技术、压气站甲烷减排关键技术等。

能源领域,2024年底,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煤层气排放标准》,要求甲烷体积浓度高于8%且抽采纯量高于10立方米每分钟的煤矿瓦斯禁止排放,而此前的标准是甲烷体积浓度高于30%。据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测算,标准实施后每年可减少约5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甲烷排放。而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推出了首个CCER甲烷减排方法学,符合条件的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项目可申请CCER。据估算,当前已建项目可产生减排量约为每年4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年可产生减排量预计每年将增加至约2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农业和废弃物领域,全国碳市场的持续完善将给处于盈亏平衡线上的甲烷资源化利用企业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有望强力促进各重点领域甲烷的排放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马翠梅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去年年底,中国政府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甲烷排放总量差不多是6064.5万吨,较2020年增长0.4%,近年来总体增长速度放缓。其中能源活动和农业活动是两大主要排放源,占比达86.5%。这与国际上总体的趋势略有不同,国际上甲烷排放源主要是农业活动,但中国的能源结构由于以煤为主,能源领域甲烷仍是中国的第一排放源。不过在第三大排放源废弃物方面,近几年随着垃圾处理方式的转变,废弃物处理中的甲烷排放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机制

对于推进甲烷减排而言,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方案》的要求是,根据我国甲烷排放特征,在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下开展甲烷环境浓度监测,逐步建立地面监测、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天空地一体化的甲烷监测体系。

“《方案》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就是把甲烷排放的MRV体系建设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一般在别的领域的控排中,数据往往都是放在最后一部分。”马翠梅指出,之所以作这样的安排,是由于甲烷自身的排放特点,原有的数据基础比较薄弱,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推进甲烷排放过程中需要首先把数据的核算、监测做得更扎实。

上述报告建议,建设以科学为基础的甲烷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排放统计方式,逐步建立一个卫星、无人机、地面监测相结合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机制,进一步加强星地协同,以确保甲烷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及透明度。

卫星遥感方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碳遥感监测评估中心主任毛慧琴表示,过去四年里,卫星遥感监测在甲烷控排领域飞速发展,包括美国环保协会去年发射MethaneSAT卫星,以及加拿大最早发射的多颗卫星,欧洲也构建了多星协同的监测模式。中国也在《方案》中提出将卫星遥感监测、天空一体化监测作为重点任务。

无人机方面,美国环保协会资深科学家解东来介绍,当前现在许多加拿大等许多国家都在政策驱动下使用空中监测技术进行连续监测,中国企业如果现在开始行动,可以和国外企业大约同一时间起步,未来大有可为。

而地面监测方面,上海青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卫球也观察到,当前传感器行业正在突飞猛进,相比于被动式的甲烷卫星,传感器对于地面监测至关重要,当前也有许多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在布局。

标普全球大宗商品研究分析总监朱坤锋指出,甲烷气体排放的量化并不简单,现实中并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工具能够平衡人类对于甲烷气体监测的各种需求。从技术上来说,用卫星能够监测到全球区域性非常广泛的甲烷气体排放,但在具体的比如某一个油田的甲烷排放,则需要在现场使用传感器来监测,很少的排放量也能监测到。因此,很难通过一个具体的装备来获得非常完整和正确的认知。除此以外也要考虑成本,传感器最准确,但是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