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收官“撞上”新蓝图:国资委部署“两非”“两资”处置,万亿资源重构新兴赛道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也是新一轮改革的谋划之年。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释放强烈信号:要确保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并重点部署了“两非”“两资”处置和亏损企业治理,将资源更好地集中到主责主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形成主业更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强的业务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还强调要高起点谋划好下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
“两非”“两资”攻坚下的资源重构
会议重点部署了“两非”“两资”处置和亏损企业治理。这一举措旨在将资源更好地集中到主责主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形成主业更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强的业务布局。通过处置“两非”“两资”和治理亏损企业,可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两非”“两资”是指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事实上,早在2022年3月,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两非”“两资”剥离清退完成率就超过了85%,全国纳入名单的“僵尸企业”处置率超过95%,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
“要把国有资本用在‘刀刃上’,剥离‘两资’‘两非’,盘活存量资产,按照‘三个集中’的原则,把更多的国有资本聚焦到企业的主责主业上去,相关部门要制定国有资本投向与领域的目录清单。”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对本报记者表示。
近日,辽宁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介绍,要常态化监测分析省属企业营收结构、债务结构等情况,开展带息负债结构优化、应收账款清收、“两非”“两资”剥离处置等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持续深化亏损企业治理。深入实施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3年行动,健全对口包保推进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重点企业扭亏。
浙江省国资委4月发文表示,两年来,省市两级解决土地房产历史遗留问题1600余项。持续推进存量资产盘活优化。开展省属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专项行动,共梳理存量资产582项,账面净值65.75亿元。搭建省属企业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功能性平台,通过加强与AMC等专业机构合作、问题资产动态监管等方式,加快“两非”“两资”处置,平台已接收或正在移交处置的各类存量资产共405项。
广州市国资委也表示,印发“两非”“两资”处置出清工作方案,建立多部门联动处置绿色通道,推动广州交易集团和国资管理集团打造大湾区特殊资产赋能服务平台、国有特殊资产托管服务中心,支持市属国企处置出清。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速
会议认为,2023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地方、各中央企业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积极进展。
具体来看,功能使命类任务加快落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深入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速,重点领域重组整合扎实推进,“三个作用”充分发挥。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可提升核心功能型改革与核心竞争力,聚焦增强战略安全、产业引领等核心功能,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升级。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集中,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量、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存量、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减量的结构配比的动态优化。
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无疑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据悉,多家央企已经启动了产业焕新行动,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式,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国家能源集团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哈电集团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建设成为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路径。2024年,哈电集团建成了4个数字化车间、1条数字化产线和8个数字化单元,实现产能平均提升1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产业“做减法”的同时,央国企正以空前力度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加法”。2024年中央企业全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央国企要构建‘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发展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稳定的保障,包括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人工智能。”李锦进一步表示。
吴刚梁对本报记者表示,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央企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的关键。当前,央企战新产业收入占比不够高,结构待优化,存在“低端内卷、高端缺失”问题。为加速打造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需探索新考核机制,着眼战略功能,破解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的挑战。
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截至2024年底,各地、各中央企业深化提升行动主体任务平均完成率超过70%。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
会议指出,要加强组织推动,锚定目标不放松,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动态跟踪、督促指导,对照行动方案和工作台账逐条逐项梳理,确保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会议强调,下一步的国资国企改革工作,要统筹好“放得活”和“管得住”,突出解决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履行战略使命。
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扩大会议强调,要深入分析形势,科学研判外部环境变化,综合研判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谋划好国资央企发展改革监管党建等方面的思路举措,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同时,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提升“五个价值”,科学制定国资央企有进取性的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近期曾表示,新征程上,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更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国资国企积极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全力稳预期、强信心。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