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九大建筑央企一季度营收净利双降,政策支持下二季度业务有望加速跑

作者:刘昱汝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08 15:09:32

摘要:六家建筑央企净利润同比下降,主因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遭压缩;成本上升、项目延期亦添压。此外,政策调整、税务变化等特殊因素,亦对企业净利润产生一定影响。整体而言,多重因素交织,致使业绩承压。

九大建筑央企一季度营收净利双降,政策支持下二季度业务有望加速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截至目前,随着九大建筑央企一季度业绩披露收官,行业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九大建筑央企一季度合计营业收入16545.63亿元,同比下降4.23%;净利润395.07亿元,同比下降9.90%。

在房地产深度调整、基建投资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建筑央企的业绩分化进一步凸显——中国建筑(601668.SH)、中国能建(601868.SH)和中国化学(601117.SH)三家企业逆势实现净利润增长,而其余六家企业则陷入下滑通道。这一数据背后,既是传统建筑业周期调整的阵痛,亦是央企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缩影。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六家建筑央企净利润同比下降,主因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遭压缩;成本上升、项目延期亦添压。此外,政策调整、税务变化等特殊因素,亦对企业净利润产生一定影响。整体而言,多重因素交织,致使业绩承压。

营收与净利润双降

目前,九家建筑央企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已全部出炉。报告显示,九家企业合计营业收入达到16545.63亿元,净利润395.07亿元,均有所下滑。

其中,中国交建(601800.SH)一季度营收和利润均从去年同期的正增长转为负增长。中国交建证券事务代表俞京京透露,为满足全年项目开工需要,用于采购、预付款的现金流支出同比增加。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适应国内建筑行业环境的变化。春节前后休假及应部分业主要求延长假期要求以及针对项目资金到位情况灵活调整开复工节奏所致。

广州市南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狄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九大建筑央企营收与净利润同比下降,揭示了行业正步入阶段性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作为经济支柱的建筑行业首当其冲。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新开工项目骤减,直接影响建筑央企业务量。加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项目审批流程调整,央企订单转化效率受阻。此外,原材料价格波动与劳动力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导致整体业绩下滑。然而,行业内部呈现分化态势,部分企业凭借优化管理、拓展新业务等策略,实现逆势增长,展现出强大韧性。

“部分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项目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钢材、水泥等主要建材成本增加,同时环保要求提高,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用于节能减排和绿色施工,进一步推高了成本;其次,项目进度受阻。部分项目因前期规划调整、征地拆迁困难以及极端天气等因素延期交付,导致收入确认滞后,资金回笼缓慢;最后,市场竞争加剧。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央企在承接项目时面临更多价格竞争压力,项目毛利率下滑。此外,一些企业前期投资的项目进入回收期,但收益未达预期,也对净利润产生了负面影响。”吴狄嘉进一步表示。

中国化学表现亮眼

从营业收入来看,这9家企业中4家实现正增长,5家企业实现负增长。其中,7家建筑央企营收超千亿元,中国建筑营收5553.42亿元、中国铁建(601186.SH)营收2567.62亿元、中国中铁(601390.SH)营收2485.64亿元,位列前三。

从净利润来看,6家建筑央企净利润为负增长,3家实现正增长。其中,中国化学增幅最大,净利润同比增长18.77%。

张新原认为,中国化学净利润同比增长18.77%,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了市场开拓和项目执行,提高了项目的盈利水平。此外,公司还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企业发展。

吴狄嘉则认为,中国化学表现突出,其关键因素在于战略转型和业务优化。近年来,中国化学积极拓展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附加值领域,相关业务营收快速增长,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投入,自主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应用于项目中,提升了项目质量和效率,降低了成本。在海外市场,中国化学凭借技术和品牌优势,承接了多个大型项目,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且海外项目利润率相对较高,有力支撑了整体业绩。此外,企业内部管理优化,成本控制得当,也为其利润增长提供了保障。

中国化学以18.77%的净利润增速领跑行业,其增长逻辑直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模式。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海外业务占比提升至30%以上,新材料产业化项目进入集中收获期。战略布局正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驱动力,海外市场与新兴业务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助力中国化学稳步迈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

投资有望继续加码

国盛证券表示,营收与业绩持续承压,预计主因是去年底以来发行的政府债券资金优先偿付金融机构到期有息债务或维持基层“三保”等相对更紧要的方向,还未大规模投入至基建领域,同时地产链需求仍然较弱。当前我国在中美贸易战下外需承压,房地产投资低迷,制造业投资走弱,预计年内基建投资是稳增长扩内需必选项之一,静待增量财政政策加码,带动基建实物工作量落地加快,板块后续营收业绩有望边际改善。

4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我国正在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点能拉动万亿规模的投资需求,以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为例,初步统计未来5年需更新改造燃气、排水等各类管道约60万公里,能够创造约4万亿元的投资需求。下一步,在扩大投资方面,力争6月底前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项目清单,同时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

国投证券对此表示,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建筑行业经营承压,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同比下滑。美国征收对等关税背景下,出口面临较大压力,扩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我国基建政策和投资有望加码,实物工作量或将加快落地,叠加化债政策持续推进背景下,行业基本面和建筑企业经营指标均有望改善。此外,基于发展战略角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务布局投入力度或加大,建筑行业多家头部企业积极扩展国际化布局,海外工程建设释放市场需求增量。

张新原建议,面对国内外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各大建筑央企应该积极应对,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寻求新的增长点。具体来看,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强市场开拓和项目执行,积极寻找新的业务机会和市场空间,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业态,如绿色建筑、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等,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同时,各大建筑央企还可以通过合作和联盟等方式,加强与同行业和跨行业的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