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残联:协同打造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炜 南京报道
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江苏残联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
在推动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要携手兄弟省份残联探索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新路径,共同担当科技赋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新任务,协同打造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事实上,在过去数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江苏已有多项残疾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工作中的多个“率先”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江苏省共有残疾人约479.3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4%,涉及五分之一家庭人口。目前,全省持证残疾人175.5万人,其中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79.8万人,占全省持证残疾人总数的45.5%。为服务这479.3万残疾人,江苏省有着多个“率先”。
具体来看,江苏省率先探索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率先实施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率先实施了0—14岁残疾儿童少年基本康复服务免费救助,率先实行了残疾人从学前到大学免费教育,率先全面开展基层“残疾人之家”建设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率先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率先开展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这些“率先”的工作,让江苏取得了“率先”的成绩。据江苏残联相关人士介绍,江苏省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等正规就业人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按比例就业人数全国排名第三,集中就业人数全国排名第一。江苏省537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每年为3.8万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其中每十万0—14岁人口得到康复服务残疾儿童人数位居全国第一。残疾人体育方面,江苏省残疾人运动员连续六届残奥会金牌数、奖牌数位列全国双第一。在去年巴黎残奥会上,江苏勇夺18金11银6铜,打破2项世界纪录。
在科技助残方面,江苏省也有很多探索处于全国前列。在苏州市,江苏成立了科技助残孵化器(目前有14家科技型企业有意向入驻,21家企业提供科技型产品进行展示)。高校参与科技助残方面,东南大学研发的智能假肢斩获仿生“奥运会”冠军,中国残联、省残联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共建了研究基地。残疾预防技术创新试点方面,耳聋基因检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重点职业病易感基因检测、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技术+基因MLAP技术等均得到推广。江苏省的科技助残辅具创意创新大赛和“辅具科技改变生活”项目,均促进了先进科技应用于残疾人生活。
打造新样本
尽管成绩斐然,但江苏残联并未就此满足,他们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在近日于扬州召开的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上,江苏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姜爱军在发言中透露了新的工作打算。
首先,他们要携手探索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新路径。深入调研区域内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分析政策差异与衔接难点,加强“十五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协同研究,深化合作联动,共同推动三省一市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解决残疾人跨区域流动保障接续问题。在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上,共同推动建立统一的残疾人关爱服务标准,让残疾人能够就近就便享受康复训练、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服务。
其次,是共同担当科技赋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新任务。“充分认清科技发展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希望,建议将科技助残纳入《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长三角科技助残合作联盟,共同推动科技助残事项。加强长三角区域内科技助残产业的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建立区域科技助残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共同为残疾人提供跨区域便利化服务。”姜爱军说。
最后,是协同打造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样本。“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发展不断走深走实,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和优质的项目为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新动能、注入新活力,共同推动在政策协同、服务共享、资源整合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加强宣传推广,向全国展示长三角探索、长三角方案、长三角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姜爱军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