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鸠山下台 日本国家重新定位遇阻

作者:兰晓萌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6-04 21:00:14

摘要:鸠山下台 日本国家重新定位遇阻

鸠山下台 日本国家重新定位遇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兰晓萌 北京报道

   “有一天我待在酒店房间里,突然一只小鸟飞到我面前,这是一种在我的家乡经常见到的鸟,看到它,我仿佛觉得它是来告诉我:‘该是回家的时候了。’”6月2日上午9点左右,在日本民主党参众两院议员大会上,63岁的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含泪宣布辞职。从对曾处于同一阵营的“战友”说的这句话中,不难听出他的伤感与失意。
    259天前,他的上台也同样是个意外。对现实不满的日本民众突然抛弃了统治日本半个多世纪几乎不曾中断过的自民党,选择它的最大竞争者来表达对改变的渴望。
    表面看,将鸠山推上政治舞台的民意如今却再次成为这位首相匆忙挥别政坛的重要原因。距离参院选举仅剩40多天,鸠山内阁的支持率已从刚就任时的70%左右,跌至现在的不到20%。来自党内要求他下台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失去支持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普天间的角力。从鸠山上台的那一天,这里就注定会成为焦点。
普天间的博弈
    美军普天间基地位于距离日本本岛1000多公里以外的冲绳县宜野湾市。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航空基地,这里不断起降的直升机发出的巨大噪音已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在群众的抗议声中,日本自民党与美国展开了十几年的协商,才在2006年达成协议:定于2014年底前将普天间机场迁往冲绳县的另外一个市。
    鸠山担任首相后,遵循其在大选时做出的承诺,呼吁重新考虑普天间基地的迁移计划,提出“普天间至少要迁出冲绳县外”,而且要在“(2009年)年底前”敲定,态度明显强硬于自民党。
    鸠山对待美军基地的态度,反映出这位刚尝到胜利果实的新首相在日本对外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的尝试。
    就任前夕,鸠山在美国《纽约时报》上撰文《日本的新道路》,批评美国“无节制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给日本带来了冲击,并暗示美国正在衰落。同时,鸠山还谈到效仿欧盟早期的模式建立“东亚共同体”,其中包括中国,但不包括美国。鸠山写道:“我们必须记住日本作为亚洲国家的身份。我相信,日益迸发活力的东亚必须被视为日本的立身之本。”
    不难看出,追求与美国同盟关系的平等、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是日本新执政党想走的外交“新道路”。
    鸠山政府在此后的一系列行动中沿袭了这种被一些人称作“脱美入亚”的思路,其中包括弱化日本“日美同盟的坚定捍卫者”形象,对普天间美军基地的迁移和驻军费用的分担,以及对驻阿富汗美军的海上加油支持等军事合作问题提出了修正;淡化东亚历史问题,对靖国神社参拜持慎重甚至改革态度;积极推动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最终促成“东亚共同体”写入《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强化对华外交,派出党内大佬小泽一郎率领包括143名国会议员在内的600多人的“豪华”代表团访问北京,等等。
    在鸠山和民主党手中,日本的国家定位正悄然嬗变。
美国反制
    这些重新定位日本外交政策的尝试给东亚政治生态带来了一些正面的变化,也让维持了50载的日美同盟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美国来说,这些举动如同一枚枚“炸弹”,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美国的恼怒可想而知。在日美关系最冷淡之时,出访美国的鸠山遭遇了白宫前所未有的刻意“怠慢”。奥巴马不顾日本官员的极力游说,只给了鸠山10分钟的面谈机会,而且还是在一场宴会之间。
    日美矛盾的激化与“交锋”集中地体现在普天间基地上。
    在美国的强力抵制与打压下,鸠山政府节节败退。鸠山为解决普天间问题设定的最后期限,从刚上台承诺的“(2009年)年底前”,到上任3个月后推迟至“(2010年)5月前”,再到上任6个多月后改口的“5月底前”,足以体现出美国在这一问题上寸步不让。鸠山刚开始承诺把基地“迁出县外”,但在大限将近之际,没有取得丝毫进展的他只好转而说服冲绳地方官员,希望他们接受将基地继续留在县内。但此刻民众的预期早已因他之前的承诺大幅升温,根本不可能答应。
    5月底,鸠山在美国与日本民众之间,选择了向前者低头——根据日美最新达成的协议,普天间搬迁的目的地依然没出冲绳县。当天,共同组成联合政府的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拒绝在协议上签字,遭到罢免,两天后,社民党宣布退出联合政府。5月最后一天,《朝日新闻》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鸠山内阁支持率跌至17%最低点,内阁不支持率升至70%,这个数字正是鸠山上台之初在支持率上创下的骄傲成绩。此后第二天,在与民主党实际控制人小泽一郎长谈后,鸠山宣布辞职。鸠山辩解说,以前认为日本的安全保障太过依赖美国,为未来50年、100年后着想,不应该这样持续下去,所以他才在众议院大选期间表示“普天间至少要迁出冲绳县外”。但后来看到国际局势,例如不久前的韩国天安舰事件等,他才认为普天间基地还是必须留在冲绳县。
“脱美入亚”中止?
    美国的“胜出”、鸠山的下台是否意味着日本政府50多年来首次对外交政策和国家定位的重大调整宣告失败?日美坚固的同盟关系似乎在许多客观现实的保护之下,会延续很长时间。但是,“鸠山的尝试进一步积累了日美的矛盾。事情过去后,日本人一定会进行反思,思考美国对日本的控制和压迫。”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表示,“事实上,鸠山内阁的‘牺牲’,为日美矛盾的下次激化埋下了长期的种子。”
    鸠山辞职2天后,此前呼声最高的日本前副首相兼财务大臣菅直人当选为民主党新任党首。接下来,日本参众两院将分别召开院会选出首相。根据法律,如果两院各自选出的首相不同,最终将以众院选出的当选。以民主党在众院的压倒性优势,菅直人成为日本下一位首相已成定局。
    在对华路线上,周永生认为,从菅直人此前的表现来看,他不仅重视中日经济关系,也曾多次表态不会参拜靖国神社,对鸠山提出的“东亚共同体”也较为认同。外界还注意到,菅直人曾经表态反对向人民币汇率施压,他还是著名的反台独人士。因此,“菅直人应该会在中日友好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周永生说。
    在对美路线上,菅直人和鸠山一样,也不是“亲美派”,也追求平等的日美关系,但他比鸠山要温和一些,因此,“如果他上台,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过鸠山的大旗就不得而知了。”
    鸠山的首相生涯的提早终结是美国给日本政坛敲响的一个警钟:日本的同盟关系,特别是美国的利益,不容触动。在美国依然是日本安全等重要保障的主要提供者之时,新的民主党首相有可能对鸠山“脱美入亚”的政策进行调整,以更多地照顾美国的情绪。但正如鸠山所说,为未来50年、100年后着想,日本迟早需要重新对国家地位进行再定义。从这个角度说,民主党的外交调整还需要时间,在经济有所起色的情况下达成更多的社会共识。而对于日本的邻居们来说,同样需要时间强化日本还原为亚洲国家所需的吸引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