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大鞋小 广东激进破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开平 广东报道
东莞塘厦镇的一批官员最近将启程赶往上海某大学学习,这个镇半年前就开始不断地派出一批批的学习团出去学习,以适应镇政府扩大权限后的工作要求。
“很多人都要去学习。”塘厦镇宣传办主任黄耀群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去年8月,广东开始推进“强镇扩权“的基层行政改革,要求市县级政府放权给镇级政府,共确定了4个试点镇。
近日,广东省再增两个试点,并表示珠三角地区其他市的经济发达镇也将陆续推进。东莞市也对外称,今年7月将在试点外剩余的29个镇推进简政强镇改革。至此,这场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直接部署下的“强镇扩权”改革,进入全面铺开阶段。
试点之争
去年7月,广东省在东莞确定两个试点镇的消息传来,东莞市各个镇的官员便开始闻风而动——谁可以获得试点,谁将占据改革的先机。
“富可敌市”的镇在东莞比比皆是,排名第一的虎门镇2009年全年GDP243.76亿元,长安镇、厚街镇紧随其后。
“很多权限都下放到镇里,他们当然很欢迎。”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锦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说。东莞市委政研室负责了扩权强镇改革的前期调研和筹备工作。
“省里去年给了东莞两个试点名额,最后由市委确定是哪两个镇。”刘锦明告诉记者。最后获得试点的,不是虎门、长安、厚街,而是经济曾经在东莞盛极一时的石龙镇和后起之秀塘厦镇。
“市委这样的决定有其更深的考虑。”东莞一位没有进入试点镇的不愿具名的干部说这话时,言语中透着失落,“毕竟是试点,要更加谨慎。”
试点之争更多在市级之间展开。珠三角经济总量相近、排名第三的佛山和第四的东莞“强镇扩权”试点结果各获2席。
记者获悉,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东莞就趁机向国务院提出升级“较大的市”申请,以获取“立法权”。此时,该申请已经在广东省政府获批。
4月30日,广东省对外宣布增加东莞长安镇为试点。“这次是直接由省里面定的,由市里提交材料给省里。”刘锦明说。
扩权下探
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允许改革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革”的推动下,广东从顺德强区扩权到东莞、佛山强镇扩权全面铺开。
根据4月30日广东省召开的富县强镇扩权改革会议文件,下放给镇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以及其他行政管理权,扩大镇政府对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处置权限。
具体措施是,对常住人口多、经济总量大的中心镇或特大镇,可重点在多个方面全面扩大管理权限,分类指标综合指数在400以上的特大镇,依法赋予其县级经济更多管理权限。
东莞市至今为止给石龙、塘厦两试点镇下放各种权限575项,佛山南海区和顺德区也分别将116项和316项管理权下放给狮山和容桂。这四个镇已经初步具备了县一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一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试点镇干部称,改革已经理顺了上下级部门关系,镇部门接手上级部门放权后事务已经初步走向正轨。
本报记者采访石龙镇、塘厦镇相关官员后获悉,镇级政府受益最大的是审批权限的下放。“办事效率提高了很多,审批时间有的缩短了几十天。”东莞石龙镇的一位官员说。
对于强镇扩权的效果和试点镇的反映,东莞市已经在4月进行了调研,并在不久前举行了探讨会议。
改革敏感点
“脚大鞋小”是触发此次强镇扩权改革的动力。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解释了这轮改革的原因:县域经济发展乏力,一个产值上百亿元的镇,行政级别却只有科级权力明显不匹配。
珠三角镇域经济发达,东莞2009年GDP排名前十位的镇区都超过了100亿元。顺德的容桂镇2009年的GDP为331.2亿元,而南海的狮山镇更是超过了400亿元。
除了考虑经济总量,针对现存问题选择试点镇,广东省政府也颇费苦心。石龙镇曾经以电子信息产业盛极一时,2000年,石龙镇以GDP25.6亿元在东莞市排第8名。到了2008年,该镇GDP排名跌至第25名,足足降了17个名次。
改革能否改变发展动力减退、行政体制上的弊端?有观点认为关键看能否妥善处理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改革要考虑群众的意见,增加群众的政治参与度,才会更适合社会发展。”
强镇扩权事实上还需要县市级政府和镇级政府的利益调整。有专家表示,要警惕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县市级政府部门不愿放权,可能导致改革进程缓慢。
东莞有试点镇就在东莞市的一次会议上抱怨,部分市直部门该下放给镇政府管理的权限,下放半年多后移交工作还未真正开展。而扩权后镇级政府财政支出增多,市财政到底能给镇多少分成,也是让试点镇担心的问题。
东莞市高层也觉察到了这样的问题,4月27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在针对强镇扩权试点的会议上,要求各部门大胆放权。
接好权与大胆放权同样重要,东莞塘厦镇就提出,部分市直部门还未就权限事项下放举办培训班,对试点镇的业务指导不够到位。于是,试点镇出现了大批官员外出学习的情况。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已经为这一波改革定了方向和时间表,时间是3-5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