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3900万:一位副市长的不归路

作者:郑重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07 21:56:01

摘要:3900万:一位副市长的不归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郑 重 山东报道

   “刚刚建成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这里面有腐败。”5月6日上午,在启用不到两年的东营区委、区政府大楼前,一位市民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果不其然,当时的区委书记陈兴銮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这个被当地居民称为“腐败楼”的工程可谓“奢侈”:办公楼前的双向六车道大街全系石板铺就,对面是占地面积约28公顷的黄河公园广场,仅水面面积就占了5.85公顷。
    正是这个在当地人眼里被认为是一定存在腐败的工程中,后来升任东营市副市长的陈兴銮收受了他最大的一笔受贿款——700余万元的现金。
    4月29日,陈兴銮一案在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一审判处陈兴銮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记者在长达61页三万多字的起诉书中看到,检方公诉人员指控陈兴銮犯有受贿、贪污、挪用公款和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四项罪名,涉案金额高达3900多万元。陈兴銮由此成为山东省迄今为止被依法查处的涉案金额最高的厅级官员。
“借地生财”
    陈兴銮“犯事”主要是在2001年后任东营区委书记和东营市副市长期间,与诸多被查处的贪官类似,案发领域多在城市建设规划、土地项目审批等高危地带。
    山东省检察院检察长国家森在2009年的山东省两会上通报说:“去年全省检察机关共严肃查处国家工作人员在土地出让、招投标、投融资等过程中官商勾结、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271人,陈兴銮即是其中一个。”
    “陈兴銮借土地审批、工程招标、城市建设之机,大肆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国家森说。
    据悉,2001年,陈兴銮任东营区委书记期间,主持建设了新东营区委区政府及住宅楼建设。
    检方称,陈兴銮最大的一笔受贿也是因为该办公大楼项目,共收受承建方700多万元现金。
    除了上述工程,陈兴銮很多问题则出在“地”上。
    2007年1月,根据东营市《关于市政府领导同志工作分工的通知》,陈兴銮负责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方面工作。2008年2月,陈兴銮连任副市长,工作范围新增了海事一项。
    “陈兴銮案发也涉及与油田相关的项目。”负责此案的日照检方有关人士介绍说,油属国家经营,田由地方管理,在一些涉油土地、项目审批中,陈存在涉嫌违法犯罪的问题。
    检方查明,陈兴銮在处理油地关系时,收受油田相关领导财物,并在和人合伙创办盐业公司的过程中,向油田等部门索要工程物资等。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陈兴銮主政期间与油田干部来往密切,在新区住宅里面,有很多油田干部以亲属名义购置超标房屋。
受贿“日进万元”
    “如果他还在大学当教授,哪能到今天这一步。”一位在旁听了陈兴銮职务犯罪案庭审后的山东省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对本报记者感叹。
    现年53岁的陈兴銮出生于山东省沾化县利国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恢复高考后于1978年10月考入石油学院(华东)炼制系有机化工专业就读。1982年7月毕业后,被留校担任炼制系助教。在当年陈兴銮同事的眼里,陈兴銮身上带着农民的孩子身上特有的那种韧劲。
    陈的一位同学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陈任教时,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被评为“有机化工学科带头人”。
    1996年12月,陈兴銮出任东营区科级副区长,在从政12年之后的2008年9月4日,陈兴銮被逮捕。
    据本报了解,该案由日照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侦查终结,2009年6月1日移送审查起诉后,经两次退回补充侦查,最终形成134本卷宗。
    关于受贿事实,法院查明,自1999年7月至2008年8月,被告人陈兴銮利用职务便利,先后索取或收受他人所送1491万余元,并非法收受银行卡209.1万元、购物卡27.9万元等物品,共计折合人民币2186万余元。此外,他还贪污50万元、挪用公款1600多万元,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从中获利160多万元。
    本报记者注意到,在检察机关的起诉书中列举出的行贿人名单近百人,行贿数额从2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但在如此之多的名单中,对其2001年任东营区区委书记之前的受贿指控只有一项,数额10万元;而之后,平均受贿则达到了“日进万元”。
揽权的代价
    《华夏时报》记者还注意到,在陈兴銮“犯事”的主要事项里,事发前的2006年曾有方案作为“东营模式”在全国推广。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吸引了全国数十家地方党委、政府前来学习。
    这个被称为“东营大国资委模式”的方案主旨是“把分散在辖区内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处置权、收益权划进一家公司运营、管理,打破了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的界限,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按照当时推广的“经验”,东营区三年来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三层组织架构”、“高效集中管理”、“市场化手段运营”。
    “高效集中管理”,即在区国资委授权下,东营区国资运营公司负责对划转的国有资产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而“三层组织架构”则是实现对国有资产运营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
    2003年9月,东营区政府下发的《关于划转区直行政事业单位及街道办事处国有资产的通知》规定,从当年10月1日起,由运营公司分期分批统一接收、管理、运营区直行政事业单位及街道办事处占有、使用的国有房屋、土地、铺面等国有资产、股权,并由区国资委授权运营公司管理各部门、单位开办的各种经济实体。
    “在这一份措辞严厉的文件里,所有的划转手续均规定了最后期限,同时还明确规定,各项划转必须更名或续签手续到运营公司名下,并提供各种档案材料。”当地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在上述官员看来,陈兴銮当时作为区里的“一把手”直接抓,哪个部门还敢“抵抗”。
    “殊不知,集权的结果,是集到了陈兴銮自己一个人身上。”上述官员说这番话时,颇有些意味深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郑重
郑重

成为一名记者是儿时的梦想,也因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什么远大的追求,只求以“文字匠”这一职业安身立命,也在这个自己深深热爱着的工作中找到归属感。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