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184天的世博环保实践

作者:赵岩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07 20:39:27

摘要:184天的世博环保实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 岩 上海报道

   在连续的高温和暴雨的“协助”下,上海世博园提倡的绿色环保理念在全世界面前露了一把脸。正如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所言,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都将在长达184天的世博园内得到充分的实践,从而在“后世博时期”继续得到运用。
“阳光谷”变身雨水回收器
    5日的大雨,世博园区阳光谷的6座倒锥形玻璃幕墙建筑像一朵朵喇叭花盛开在世博轴边上,努力地伸展着枝蔓,期待甘露的滋润。工作人员指着玻璃墙介绍,雨水不只是能冲掉阳光谷上的灰尘,而且是都要利用起来的。
    阳光谷从地下6.5米一直延展到地上35米。每个“阳光谷”都形似广口花瓶的环状玻璃幕墙,巨大的喇叭口敞向天空,雨水经过这里流入地下二层的积水沟,再汇集到地下7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里。张全介绍说,收集来的雨水,经过简单的处理以后就可以利用。
    张全说,阳光谷收集的雨水将成为整个世博轴内几十个厕所的用水,而且还有盈余可用在道路冲洗、场馆清洗、绿化浇灌等方面。“这足够世博园一半的用水量。”
    同样的环保场景在世博园内随处可见。
    记者在法国馆看到,雨下得越大越急,中心广场上的5个喷泉喷头就越热闹,一度出现“看馆内泉知馆外雨”的场景。原来在法国馆的中心广场,中空的地下一层就像个大蓄水池,雨水顺着法国馆四周的雨水收集管道汇聚到地面下的大水池,另外从楼顶等地方流下来的雨水,则从四周的水沟流入大水池。在这里面,水池的水达到一定量时,喷泉就自动启动。
    如果说阳光谷和法国馆能将雨水变无用为有用,那么挪威馆绝对是变废为宝,因为它把雨水变成了可以饮用的水。
环保理念触手可及
    事实上,上海世博会自5月1日开园以来,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单体建筑,无论是永久性建筑还是临时性场馆,不管是新建建筑还是改造的老建筑,都有绿色、低碳理念的集成和利用。园区内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主要场馆设施以及部分国家的自建馆,在屋顶和玻璃幕墙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每年能减排二氧化碳4000吨。
    在黄浦江畔的世博园城市未来馆前,一个从烟囱到“温度计”的“变身”提出了当下人们对“低碳”的鲜明主张,也体现了“变废为宝”的巧思。
    作为世博园内最高的建筑,这支“温度计”长达165米,其前身是上海南市发电厂的烟囱,后被改建成世博气象信号塔。塔身的红色刻度和塔顶显示屏都清晰地显示了园区的适时温度,浦西园区的参观者抬头就能看到。
    值得注意的是,世博园区已在运行一套非常先进的垃圾收集方法——“智能化垃圾气力输送系统”。据张全介绍,气力垃圾输送系统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也是刚刚开始使用,目前在世博会进行试点。
    “这种收集方法,对于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应该说是一种好方法。它可以将中心城区的垃圾输送到收集点,避免了环卫垃圾车在街区内通行,也可以减少交通的压力,是代表未来垃圾收集的先进方法,我们也打算今后在上海某些街区逐步开始实施。”张全说。
环保从上海开始
    事实上,不仅在世博园内,世博园外的上海,也在全力推进“环保”计划。
    从2000年至今,上海市每年拿出相当于全市GDP总量的3%投入环保。2009年,虽然遭遇金融危机,上海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对环保的投入还是丝毫未减,投资资金达420亿元人民币。
    张全表示,当前,上海的最大任务就是产业结构转型“每年对六七百家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关停并转,是整个上海未来发展的需要”。
    在公共交通方面,上海是目前中国唯一实施私家车牌拍卖制度的城市,以控制私家车的保有量。到世博会举行之际,预计上海将拥有超过4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将超过伦敦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长地铁线路的城市,巴士交通网络也更加完善,新车全部实施“国四”标准,同时将投运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称赞这一努力为“绿色交通的典范”。
    张全同时表示,上海在许多方面还将面临很大挑战。上海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高、交通压力大资源匮乏,全市一天就将产生2万吨垃圾,这些都是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他同时表示,世博过后,很多项目仍会继续,“上海的‘十二五’规划仍然将环保建设作为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这说明,今后(我们对环保的投入)还会更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