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专访镁信健康CEO张小栋:供给弱于需求,大健康高质量发展仍需政策产业双发力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4-03 13:56:57

摘要:据了解,医疗保障正逐步扩展到更多人群,包含了弱势群体,比如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纳入了次标体、老年群体、慢病群体等人群的保障。按照计划,未来,中国的百姓无论患任何疾病,都可以得到保险的保障。

专访镁信健康CEO张小栋:供给弱于需求,大健康高质量发展仍需政策产业双发力

镁信健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栋 摄影/张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博鳌报道

疫情三年,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难忘的记忆,更是对健康的重视。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在“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内容中提到,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要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当前,人们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和迫切需求催生了对健康产业的更高要求,医疗资源的供给、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健康管理服务的提升等都将成为新的机遇窗口,但也挑战着我们现有的医疗、保障、健康管理体系。”镁信健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栋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健康产业还存在着发展路径不够清晰、健康管理体系不完善、供给侧产品质量不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不强、服务和产品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比如,中国各地发展并不均衡,不同的区域医疗医药的可及性不一样。如何能够把高品质的有质量的医疗医药创新第一时间带给老百姓,如何解决先进医疗、药械快速普及全国的问题,以及很多创新的治疗方案未被纳入医保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当前,高品质的医疗医药供给、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以及医疗支付,都需要作出改变。”张小栋表示。

2.jpg

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这个背景下,关于大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精进。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在普惠健康领域的创新上,大健康产业还面临着许多机遇。

对大健康产业来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意味着整个行业大有可为。

按照预测,到2025年,我国健康险的规模超过2万亿元,另据瑞再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线上健康险市场将以每年平均43%的增速增长;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经过过去5年到10年的发展,也已经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创新引擎,这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机遇。

然而,机遇大,挑战也不少。

比如,在传统的商业健康险中,65岁以上老年人无法获得合适的保障。一位经营养老产业多年的从业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按照60岁来算,2023年老年人口的比重会超过20%,在14亿的人口基数下,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到2035年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社会;2050年的时候,保守估计60岁以上的退休人口将达到5.7个亿,这意味着老年市场的保障需求是很大的。

此外,一些有着基础病的人们也往往会被保险公司拒绝。两会上,这个话题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一边是老百姓对保险的需求空前旺盛,另一边,市场能匹配需求的保险产品还有所欠缺。在张小栋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点,让保险公司能够对现有的产品要做全面的升级。

“我们要实现‘人人有保障,全家享健康’的愿景,还有太多要做,但也有了一些成功探索。”张小栋表示。

1.jpg

比如,乳腺结节在一定年龄以上的城市女性中发病率非常高,但却没有保险可以保障。镁信健康着力发展次标体保险,也就是带病投保的产品形态。带病体保险等创新保障产品横空出世,为“保障全民健康”提供了更多可能;惠民保、百万医疗险这类商业健康险的快速发展,成为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

健康保障应覆盖更多人群

据了解,医疗保障正逐步扩展到更多人群,包含了弱势群体,比如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纳入了次标体、老年群体、慢病群体等人群的保障。按照计划,未来,中国的百姓无论患任何疾病,都可以得到保险的保障。

这个战略不只聚焦于商业模式,更是让惠民保作为一个全民级产品,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助力实现健康中国伟大的目标。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较强,其实可以重新来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以家庭为单位,为家庭来设计一个保险,也能够覆盖更多人。”张小栋表示。

但他也坦言,人们对商业健康险的认知刚刚起步,针对带病体保险等创新保障产品的市场教育还有待加强。同时,数据共享也是一个难题,当前商保在医疗体系中的参与程度有限,很多一线病理数据无法获取,难以设计科学的带病体保险产品;此外,医疗、医药、健康管理、保险等不同领域的产业融合还需要时间。

未来,在供给质量提升和融入全球一体化方面,行业之间需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医疗健康保障领域内的数据安全、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制度和标准规范,破除数据壁垒,提高医疗健康资源和医疗保障产品的可及性、普惠性,为带病体投保、健康管理等打开更广阔的市场,融入全球一体化。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