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市场上演“惊险”一幕:中国华融最后一刻接盘光大转债,“白衣骑士”变身主要股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3-14 19:17:0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理论上,国内可转债品种期满后顺利转股,将实现发行方、持有者、股东方三赢的局面,而这一幕却并未发生在此前将到期的光大转债(转债代码:113011)身上,而是最后一刻由“白衣骑士”吃下占发行总量高达40.56%的转债,才使得这一场尬局得以化解。
3月10日,光大银行(601818.SH)发布公告称,中国华融已累计持有光大转债超过1.21亿张,占发行总量40.56%;仅在3月9日当天,中国华融就增持了光大转债超过4286.8万张,占光大转债发行总量的14.29%,耗资超过40亿元;3月13日,光大银行再度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拟成为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股东的议案》,董事会同意该行向银保监会申请核准中国华融作为该行主要股东的资格。与此同时,光大银行董事会还作出决议,同意将截至2023年3月13日持有的光大转债申请实施转股,将按程序报监管部门核准审批。
如此密集的公告发布,引发市场关注。
“一年多以来光大转债在市场上交投清淡,尤其是债券持有者转股意愿不强烈,原因在于光大银行A股股价偏低,甚至低于其转股约定价。在华融接盘超过40%的光大转债份额之前,选择转股的投资者比例不到20%,这意味着如果3月14到期前还没有机构认购转债,光大银行将不得不面临超过240亿元的还本付息压力,不仅不能补充资本金,还进一步降低核心资本率,这是市场所不愿意见到的。”3月13日,上海一家可转债私募投资机构副总经理王俊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指出。
中国华融接盘光大转债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进可攻,退可守”是可转债投资的一大特色,因其投资安全性较高也成为机构投资者青睐的投资品,不过在光大转债身上却并非如此。
2017年3月,光大银行发行了300亿元可转债,期限6年,于今年3月16日到期。根据当时的募集说明书内容显示,光大转债的持有人在转股期内,都可以按照每股3.35的价格转股。但是截至3月10日,光大转债的投资者选择转股的比例只有19.34%。意味着还有超过241亿元转债投资人未选择转股。
“如果到期后这241亿元转债投资责任不选择转股,光大银行将必须按照票面最新价格还本付息,这对于原本用以补充资本金的光大银行来说,显然得不偿失,转股是唯一有利的途径;对于投资者来说,当前光大银行股现实股价低于约定转股价接15%的幅度,又要面临投资损失,实在是两难的抉择。”3月14日,上海一家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刘斌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
幸好,中国华融及时现身,接盘了这部分不愿意转股投资者的债券。
根据光大银行3月10日的公告内容,中国华融在连续两日增持后,中国华融总持有尚未转股的光大转债超过50%份额,再加上愿意转股的投资者的比例,光大转债未转股部分占总发行量比例为80.66%。
“从成交看,中国华融可能持有的光大转债占比更高。此番中国华融的介入,有望解决此次光大转债转股难题,光大转债大概率最终将迎来全面转股的结局。这对光大银行而言,毫无疑问是个超级利好,将有效增加公司的核心一级资本补充。”3月11日,广州嗣盈总经理张晓东表示。
而中国华融“白衣骑士”角色完成之后,其也正式成为光大银行的主要股东。3月13日,光大银行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拟成为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股东的议案》,同意该行向银保监会申请核准中国华融作为该行主要股东的资格。
另外据光大银行2022年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该行第一大股东为光大集团,合计(A股+H股)持有其46.53%的股份;持股高于5%的法人股东还有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持股7.77%。目前光大银行未披露中国华融可转债转股情况,而以该行1月6日公布的3.55元/股转股价格计算,中国华融近122亿元的可转债可转换股票数量大约为34.28亿股,略低于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数量,位列第五大股东。
仍有投资者获利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转债3月14日在上交所正式停止交易,当日收盘价为104.91元/张。3月17日之后,300亿元的光大转债也正式成为光大银行的普通股。
不过,市场人士指出,对于中国华融来说,成为光大银行主要股东之后,其持有的转股也出现了浮亏,3月14日,光大银行A股收盘价为3.04元。按照3.35元的价格强制转股,转股溢价率为14.85%。这就意味着,投资者一旦选择转股,就面临账面的浮亏。以中国华融为例,其持有的121686860张转债,账面就浮亏了16.49亿元。
“中国华融在停止交易前的几个工作日集中买进光大转债,帮助其转股的意图很明显。中国华融接盘光大转债出现的浮亏,未来可因为光大银行股价上涨而实现盈利,也可以通过分红等获得收益。中国华融这次应该是一个战略选择,说明长期看好作为金融央企的光大银行估值修复。”3月14日,前述私募机构人士王俊分析表示。
是否所有投资者在光大转债上无利可获呢,并不见得。
3月13日,《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在过去六年间,光大转债价格最高涨至133元一张,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从一开始买入光大转债,在2020年7月最高点卖出,三年内可以在光大转债上获利超过30%,相当可观。
“转债市场也同股票市场一样,有各类投资者进行交易,不过一般来说都是大户和机构投资者,私募高频量化交易近两年也越来越多。由于资金量大,某一个转债产品只要涨幅超过一个点,投资者就可以选择卖出,再从低点进行买入,进行波段操作,甚至可以同时操作多只可转债,只要操作得好,年化收益20%以上都不成问题。而像光大转债在最后转股时间出现的尴尬局面,应该只是特例,对于市场的影响并不会很大。”上海一家债券投资机构分析师张美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