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如何转型?全国人大代表刘怀平:谁率先开展极致能效谁就能占据竞争优势|聚焦2023全国两会

作者:夏高琴 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3-03 14:46:51

摘要:刘怀平指出,未来,谁率先开展极致能效工程,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如何转型?全国人大代表刘怀平:谁率先开展极致能效谁就能占据竞争优势|聚焦2023全国两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夏高琴 张智 南京报道

2022年,我国粗钢产量10.13亿吨,占据全球钢铁供给市场的半壁江山。我国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60%以上,面临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面对这些数据,在环保行业钻研了26年的刘怀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促进钢铁企业节能降碳,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今年1月19日,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依法选出江苏省出席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44名,昆岳互联环境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副会长刘怀平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据了解,此次全国两会刘怀平把关注重点仍放在了环保领域,在双碳背景下,立足环保服务业,对于钢铁企业如何开展极致能效推动节能减排等提出了多个建议。

在钢铁企业深入开展极致能效

“钢铁极致能效工程,是继‘产能置换’和‘超低排放’两大工程后,覆盖全行业、全产能的第三大工程”刘怀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他看来,推进钢铁行业深入开展极致能效工程,有利于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潜力,有利于推动行业提高整体能效水平,对钢铁行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2023年末0.8亿吨—1亿吨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2024年末1.5亿吨—2亿吨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2025年末3亿吨以上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

刘怀平告诉本报记者:“极致能效以流程结构调整为主线,可以带动资源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激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新活力。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企业可通过极致能效对标查找不足和短板,开展能效评估、节能诊断和审查、低碳升级规划等工作,降低企业的能耗及能源成本。”

刘怀平指出,未来,谁率先开展极致能效工程,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对于钢铁企业深入开展极致能效,刘怀平整理了几点建议。

一方面,刘怀平建议因引导钢铁企业全面对标找差距,鼓励钢铁企业以国内外先进节能降耗技术为标杆,结合新发布的《钢铁行业极致能效技术清单》,查找差距与不足,制订明确的达标行动方案,同时,充分发挥钢铁行业协会作用,定期组织专家审核企业能效指标数据,分析存在问题,对企业的相关问题给予指导,从而总结节能降耗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组织能效优势企业进行对标经验分享。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钢铁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监管与评价体系,稳步推进钢铁企业能效和碳排放核算、计量、报告、核查和评价工作;加强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日常监测,建立健全违规行为监督问责机制。

同时,针对极致能效工程行业共性难题,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协同研发攻关,开展前沿技术产业化试点示范,持续提升钢铁行业系统能效水平;鼓励钢铁全行业推进智慧能源集中管控系统建设,实现数字化管理,逐步形成以系统高效、经济运行为基础,以系统节能降耗为目标,协同推进物质流与能量流网络的动态调控,全面驱动钢铁能源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最后,刘怀平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专项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钢铁企业在节能技术工艺装备创新和改造升级等方面给予奖励或补助;对能效达标企业不限产、少限产;在税收减免、绿色产品认证、项目申报等方面向能效达标企业倾斜;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对极致能效工程中形成的重点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此外,针对钢铁行业,刘怀平还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在钢铁行业示范应用的相关建议。

再谈环保服务业

据了解,昆岳互联是一家专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业互联网科技公司,而董事长刘怀平已在环保行业内钻研了近26年。事实上,近年来,“节能”“环保”一直都是刘怀平两会重点关注方向。

2018年1月,刘怀平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履职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刘怀平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人大组织的调研,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法检查等专项调研活动;另一方面结合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积极提出相关议案和建议,先后提出各类议案和建议20余条。刘怀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创业多年,我对环保产业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些了解,这为自己履职人大代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今年,刘怀平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再次围绕着“环保”提出关于加快培育壮大环境服务业,推动我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计,2021年全国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2.18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11.8%,比当年GDP增速高3.7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为1.8%。生态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培育下,近年来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环境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装备、投资、运维、咨询等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境服务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保基础设施稳定达标运行的保障,直接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水平。当前,环保产业正在由以环保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为主向以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环境服务为核心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受益于环保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及其配套措施的相继实施,环境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市场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未来,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服务业将成为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目前,我国环境服务业主要包括环境咨询服务、环境监测服务、环境基础施运维行服务、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服务等。2021年,我国环境服务业达1.2万亿,占61.5%,但这其中90%是传统的施工、安装与建设。可以说,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然而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文件还较为缺乏、环境服务业企业“多”“小”“散”,缺乏龙头企业和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服务企业。同时,环境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对此,刘怀平提出建议,制定环境服务业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强对环境服务业的扶持;引导环境服务企业向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培养和支持提供综合环境服务的龙头企业,引领一批优秀企业形成产业链梯队,发展壮大环境服务业市场;在环保产业发达地区,规划建设创新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引领作用强的环境服务集群区;制定保障环境服务业的专项金融政策,解决环境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强化环境服务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