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生物制剂国产替代,翌圣生物科创板IPO!去年新冠相关收入占比25%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奕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近日,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翌圣生物”)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
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IPO,翌圣生物拟募集资金约11亿元,其中,8.32亿元用于翌圣生物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2.76亿元用于上海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就本次IPO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致函翌圣生物,其在采访函回复中表示,生物试剂作为生命科学产业链的上游核心原料,具备品类繁杂、数量众多的特点,“在中国生物试剂市场快速发展、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之际,翌圣生物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将有助于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把握市场机遇、满足市场和客户对公司产品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
抢占生物试剂黄金赛道
根据招股书,翌圣生物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少数同时覆盖三大品类生物试剂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诊断与检测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在财务数据方面,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9786.25万元、1.86亿元和3.22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80.58万元、5296.89万元和1.01亿元,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55.43%、68.72%和75.75%。
(图片来源:翌圣生物招股书)
记者了解到,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暴露出全球各国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应对过程中存在着不足,但同时也推动了各国加大在传染病预防和治疗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投入,从而带动生物试剂市场的快速上扬。
2020年和2021年,翌圣生物与新冠相关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614.76万元和8174.13万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4.77%和25.42%。
由于新冠疫情属于偶发性事件,其持续时间存在不确定性,未来随着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新冠疫苗的普及,新冠相关市场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对此,翌圣生物方面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司新冠相关收入占比在同行业可比公司中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公司对新冠相关收入依赖较小,预计未来新冠疫情好转后,公司仍可保持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报告期内,翌圣生物的研发费用投入持续增长,研发费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1528万元、2200万元和5648万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5.61%、11.81%和17.56%。
根据招股书,目前,翌圣生物合作客户总数超过7300家,其中科研客户超过5100家,工业客户超过2200家,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华大基因、之江生物、圣湘生物、万孚生物、迪安诊断等体外诊断企业,恒瑞医药、金斯瑞生物科技、斯微生物、齐鲁制药、复星凯特、君实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均为其客户。
翌圣生物表示,生物试剂科研市场客户群体包括工业科研客户和科研机构客户,其中科研机构客户分布广泛,单个客户的采购金额较小,但由于数量众多,汇聚之后在生物试剂科研市场仍然占据优势地位,具备显著的“长尾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翌圣生物凭借在蛋白质改造和酶进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备受资本的青睐。天眼查信息显示,成立至今,翌圣生物先后完成了三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君联资本、含泰创投、安徽探针、CPE源峰、惠每资本、海望资本、华赛基金、弘厚康瑞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
生物试剂行业国产替代正当时
记者了解到,生物试剂作为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实验材料和生物科技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核心工具之一,市场空间广阔,增长势头强劲。
(图片来源:翌圣生物招股书)
Frost & Sullivan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生物试剂科研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8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5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51%,增速高于同期全球生物试剂市场,预计2025年将达到346亿元的规模,2020年至2025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10%。
翌圣生物表示,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进口品牌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产品优势和在下游客户中建立的品牌影响力,在中国生物试剂各个细分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其中分子类生物试剂中赛默飞、凯杰、宝生物和伯乐具备领先优势,蛋白类生物试剂市场则由安迪生物和派普泰克领跑,细胞类生物试剂市场中赛默飞、丹纳赫和默克占据主导地位。
“2020年度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体外诊断与检测市场对生物试剂的需求量猛增,然而国际运输停滞、优先保障本国供应导致部分进口品牌断供或减少了中国市场供应,加剧了国内生物试剂市场的供需失衡,本土供应链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冠疫情开始打破进口品牌长期主导国内生物试剂市场的局面,国产替代有望加速。”翌圣生物方面表示。
国金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认为,短期来看全球新冠检测和预防需求依然旺盛,上游原料需求有望保持高位。中长期来看,国内生物医药研发投入逐年增长,长期成长可观;工业端技术持续迭代,产品向多个维度延展,未来在工业端试剂原料需求预计将不断拓宽。生物试剂上游原料供应链进口替代空间大,抗疫期间产业链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补足短板成为重要目标。上游生物试剂行业在技术进步、政策支持、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对此,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生物制剂研发、制造和应用的层面来看,相关产品近年来成果叠出,显示出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研究积累已经到了新阶段,生物制剂国产替代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生物试剂处于生命科学产业链的上游,是生命科学产业链的“芯片”,也是国际“卡脖子”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我国必须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自主技术创新,突破国际技术封锁,实现生物试剂国产替代。
邓之东表示,生物试剂属于知识、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准入壁垒和技术壁垒。目前国内生物试剂领域,国际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参与者市场份额相对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大,政策鼓励生物试剂行业进行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可控的生物试剂供应链,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因素驱动下,国产生物试剂行业将实现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