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股份2024年净利增长近5倍,关税风波下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奕 上海报道
4月15日晚间,国产CIS龙头韦尔股份(603501.SH)发布业绩报告,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达257.31亿元,同比增长22.41%。归属净利润33.23亿元,同比增长498.1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0.57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114.72%。
针对本次业绩大涨的原因及公司的未来规划等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致函韦尔股份,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近期,美国关税政策频繁加码,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危机背后机遇并存,业内普遍认为,半导体行业的国产替代或将加速推进。“美国对于国产半导体行业的封锁和打压,反而激发了国产替代和产业链独立建设。”半导体产业观察人士屈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更有利于国产半导体的健康发展。未来国产替代将从补短板、提效能、自主创新的角度发展,补足目前产业链短板和弱项,提升行业整体能力,完善产业创新与设计。
显示方案单价承压
针对业绩增长的原因,韦尔股份在年报中指出,报告期内,全球半导体行业迎来复苏,AI(人工智能)推动消费电子需求回暖、汽车智能化加速,行业整体进入上行周期。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产品持续导入、汽车智能化渗透加速等因素的驱动下,经营业绩实现明显增长,营业收入规模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公司通过产品结构性优化与供应链梳理增效,实现毛利率的改善和净利润的提升。
具体到业务方面,2024年,韦尔股份半导体设计业务产品销售收入实现21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4.3%,较上年增加20.62%。其中,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1.9亿元,较上年增加 23.52%。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应用于智能手机及汽车市场的图像传感器营业收入规模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智能手机市场贡献图像传感器业务的收入约98.02亿元,同比增长26.01%;公司图像传感器业务来源于汽车市场的收入实现约59.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85%,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此外,由于目前传统安防监控市场仍处于弱复苏阶段,报告期内,韦尔股份图像传感器业务来源于安防市场的收入实现约16.0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92%;来源于医疗市场收入实现约6.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9.35%。2024年,韦尔股份新成立了机器视觉部门。报告期内,公司图像传感器业务来源于新兴市场/物联网的收入实现约7.6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2.37%。
值得注意的是,韦尔的显示解决方案期内出现营收下滑。对此,韦尔股份方面表示,报告期内,受到行业供需关系不平衡的影响,公司LCD-TDDI产品平均单价持续承压,公司显示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2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7.77%。
在研发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韦尔股份半导体设计销售业务研发投入金额约为32.45亿元,占公司半导体设计销售业务收入的15%,较上年增长10.89%。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报中韦尔股份表示,将通过并购和投资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可触达市场,并重点关注有益于公司产品组合的多样化及有益于扩大公司对邻近市场覆盖的投资并购标的。
国产芯片或开启“内循环”突围战
近期,美国关税政策的频繁调整,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稳定性遭受显著冲击,市场预期呈现高度不稳定性。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近3860亿美元,同比增长10.5%。
日前,韦尔股份在回应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影响时表示,作为Fabless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公司的主业为从事芯片的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环节主要采用外协加工的形式。公司持续深化和优化供应链的全球化规划与布局,已经根据下游客户所在地形成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美国加征对等关税对公司直接影响有限。未来,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环境和贸易政策的变化,持续优化供应链以更有效地应对全球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美国特朗普政府近期实施的关税政策,叠加此前对半导体设备的出口限制,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影响呈现‘短空长多’特征。”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短期看,依赖美国市场的部分企业会面临订单取消或需求推迟的风险,部分企业因供应链波动暂停报价。但是从长期看,美国关税政策将会加速进口替代,国产芯片性价比优势凸显,同时也可能加速供应链自主化进程。
卢鼎亮认为,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叠加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未来半导体行业将呈现内需拉动产能扩张,供应链区域化重构,资本与政策协同的趋势。企业倾向于“中国流片+非美封装”模式,降低对全球化供应链的依赖,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产业基金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同时引导下游行业优先采购国产芯片,形成市场与技术双轮驱动。出口转内销背景下,半导体行业将从“跟随全球周期”转向“以内需驱动创新”,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将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短期来看,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半导体企业将面临压力,可能出现下游需求复苏推迟、相关订单取消等情况。但从长期看,美国关税政策也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一方面,加征关税使进口产品成本上升,促使国内企业和市场更加重视国产半导体产品,为国产替代创造了机遇,国产半导体全产业链替代加速;另一方面,也坚定了中国打造完整自主半导体产业链的决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制作、设备、材料等多个环节取得突破。
郭涛表示,需求端上,关税增加使进口芯片成本上升,国内企业为降低成本,会优先选择国产芯片,如小米、OPPO、vivo等企业将订单转向国内。供给端上,国内半导体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在模拟芯片等领域已具备一定实力,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同时,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为国产替代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资本市场也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助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
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指出,长期来看半导体领域的“去美化”趋势与国产化率提升的方向或将持续。美国半导体企业占据中国市场较大市场份额,但中国直接从美国进口的产品较少,主要源于半导体产业链的全球化分工。若未来仍以成品封装地作为原产地依据,加征关税的实际影响或相对有限。
日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此外,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对此,屈放表示,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防止部分企业通过第三国转口加工规避美国等国的关税限制,确保中国半导体不被误判为转口贴牌。同时,完善优化半导体产业链,提升行业标准水平,加速产业升级和高端化。
屈放表示,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机器人,以及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方面我国拥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出口转内销的空间巨大,未来更容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是也需要注意,防止盲目重复的低端建设,需要强化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