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类产品包揽上周收益前十 视为“存款替代品”遭抢购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路晓丹 北京报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月份经济数据显示,CPI同比增长2.7%,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负利率又一次出现。
既然存款就相当于赔钱,那么负利率情况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存款替代品呢?专家认为,存款替代品首先要考虑到流通性和安全性,因此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是首选。
据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3月5日-3月11日到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排行中,信贷类理财产品包揽前十。其中东亚银行发行的“‘信得盈’人民币信托投资产品-系列8”名列榜首,实现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而上一期金葵花“招银进宝”系列产品依然榜上有名。
发行量反弹一抢而空
去年年底,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造成了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的锐减。但是在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2月份信贷理财产品发行量有小幅反弹。
据Bankrate网数据库统计,2月投资于信贷资产类产品发行量为97款,较1月份的78款增加了19款,环比上升24%。受信贷产品发行量反弹影响,一年期以内的产品预期收益率也得到小幅上升。
相对高收益让信贷理财产品受到热捧。记者从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在京网点了解到,最近信贷类理财产品的销售都非常火爆,甚至可以用一抢而空来形容。
中国光大银行资深财富顾问郭作效对记者表示,信贷类理财产品通常打包的是银行的优质资产,收益率一直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名列前茅。银行通常有年底回笼资金、年初放贷的习惯,因此去年四季度本应是理财产品推出的高峰。因为政策原因,去年年底发行量锐减,使得近期信贷类理财产品成为稀缺资源。就光大银行而言,发行二十几个亿的信贷理财产品,全国1小时左右就能卖光。
虽然信贷类理财产品具有较高收益,但是风险和收益一定是成正比的。诺亚财富管理中心研究部研究员宋军提醒投资者警惕风险,他表示:信贷类理财产品由于透明度低,很难了解到产品背后的真实信贷资产状况,而且由于背后标的的不同,同一系列产品的历史业绩也很难作为后续产品的参考。投资者不要盲目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一定是安全的。
通胀预期下短期为王
加息背景下,选择理财产品一定要把握实效性。专家一致建议,理财产品一定要选择6个月内的短期产品,以便享受加息带来的超额收益。
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太雷认为,加息预期下,挂钩大宗商品和土地资源的理财产品在收益上表现会更好。
而宋军则认为,相对信贷类产品,债券、票据类产品或许是替换存款更好的方式;这类理财产品的安全性优于信贷类产品,同时灵活性也更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