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辰:建议5年内发行1万亿民生特别国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熊毅 上海报道
日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提交议案:分5年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以拉动内需,改善民生。
朱玉辰认为,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连续大幅下降,扩大内需战略难以真正启动,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初次分配中存在的居民收入与GDP和财政收入增长、劳动者报酬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以及城乡、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结构的三大比例失衡”。
由此,他建议发行民生特别国债,持续努力去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民生问题,矫正收入分配中的结构失衡,偿还经济发展中的民生欠账,打破制约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支出扩大的桎梏,积极拉动内需。
三个比例失衡阻碍民生经济
朱玉辰在议案中说,从1980年至2009年的30年间,我国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4倍和59倍,而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仅增长27倍和36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幅度小。这是他提及的第一个比例失衡,即居民收入与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失衡。
他所提及第二个失衡,即劳动者报酬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53.42%下降到2007年的39.74%,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55.36%降低到2008年的41.42%,下降速度较快。
第三个比例失衡是城乡、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他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已由1990年的2.2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从不同地区的收入格局来看,2009年第二季度,城镇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33,而同期农村地区人均现金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0.235。此外,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也存在巨大差距。同时,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直接导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比重的下降,并造成当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迅速下降和人民生活幸福感降低。如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由2000年的46.44%下降到2008年的35.32%。
有鉴于此,他认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扩大内需的基本保证。积极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靠二次分配的调节手段。分配格局不改变,内需难以启动,民生难以改观,甚至影响经济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 拉动内需
他之所以提出5年发行1万亿国债,主要理由是:
发行万亿民生特别国债,目的是能够解决群众“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和基本教育”等三大问题。其中发行万亿民生特别国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进一步完善各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标准,提高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解决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和教育等民生问题。
同时,发行万亿民生特别国债,既能直接刺激居民消费支出,又能集中社会财富办大事,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提供充裕的资金供给,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他认为,我国国债规模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的正向影响较大,或者说国债具有很强的财富效应,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改变财政资金存量投入的情况下,面向特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闲余者发行民生特别国债,既能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增量资金投入,又能避免将储蓄滞存在银行体系成为巨额的存差,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更加合理有效,促进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具备现实可行性
另外,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背景下,发行万亿民生特别国债,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现实可行性。
首先,发行民生特别国债不会成为经济运行的负担。近年来,我国GDP、财政收入、外汇储备等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增长,为发行特别国债提供了坚实基础。2009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近2.4万亿美元,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为6.8万亿元。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以两位数增长,2009年已超过26万亿元。
其次,发行民生特别国债不会影响经济运行的安全性。他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财政赤字占当年GDP的比例不应超过3%,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不应超过60%。近年来,我国财政赤字率一直低于3%的标准。即使在2009年,为抗御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实施大规模财政支出,当年赤字率也仅为2.2%。2007年~2009年,我国国债负担率分别为20.7%、17%和18.7%。以2008年为例,我国国债负担率为17%,同期,美国为72.40%,欧元区国家为67%,日本达到163%。如果按照发行5年期、总额1万亿的民生特别国债计算,每年将新增2000亿元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根据2009年财政收支水平,发行民生特别国债后,我国赤字率水平仅为2.8%,低于国际警戒水平。
另外,在当前情况下发行民生特别国债成本较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当前,市场利率水平较低,有助于降低各类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减少长期融资活动的财政压力,尤其对于固定利率的特别国债发行更是如此。此外,发行民生特别国债,能够促进更多社会闲置资金合理流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对我国当前管理好通胀预期、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他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出要“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行万亿民生特别国债,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切实推进民生改善,对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扩大内需,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