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造富:mRNA疫苗6个月疯狂“吸金”172亿美元,相关技术站上风口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8-07 19:19:09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笑天 北京报道
面对新冠病毒,疫苗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加快疫苗研发与与升级,提高疫苗接种率势在必行。全球新冠疫苗采取多技术路径饱和式研发策略,覆盖mRNA、腺病毒载体、全病毒灭活、重组蛋白等四条技术路径。据国信证券研报统计,已累计有12款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授权,大规模商业化已超6个月。
图片来源:国信证券研报
这也为疫苗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据辉瑞7月28日公布的财报披露,公司2021年二季度营收189.77亿美元,同比上涨92%。其中,新冠疫苗营收(78亿美元)占比达41.1%,再叠加一季度的新冠疫苗营收(35亿美元),仅仅半年辉瑞已靠疫苗吸金超百亿美元。
还不止于此,在变异毒株德尔塔蔓延、新冠疫情反弹的情况下,全球对新冠疫苗的需求更为迫切。辉瑞在财报中,将2021年新冠疫苗销售指引由260亿美元再次上调至335亿美元。这个数字有多疯狂?要知道,疫情前的全球疫苗市场,销售额高居榜首的是辉瑞的13价肺炎疫苗,2020年全年的销售额也才刚刚达到58亿美元,不及其新冠疫苗一个季度的收入。
图片来源:辉瑞2021年半年报
mRNA疫苗“疯狂吸金”
除了辉瑞,其余跨国企业也披露了新冠疫苗的销售额。莫德纳公司2021年二季度售出了1.99亿剂新冠疫苗,销售额达41.97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一共售出3.02亿剂,销售额总计59.3亿美元,也是不错的成绩。
辉瑞与莫德纳公司的新冠疫苗,属于mRNA疫苗,对比之下,另外两款分属阿斯利康与强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销售额略显逊色,仅有11.7亿美元和2.64亿美元。
这是因为这两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受限于有效性与安全性,市场增长缓慢。国信证券研报统计,这两款疫苗对有症状感染的保护力分别为76%与66.9%,这明显低于mRNA疫苗95%左右的保护力。并且由于两款疫苗接种后可能诱发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免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一度被美国及欧洲国家叫停接种,后续虽然恢复接种,但多国在接种人群的年龄方面做出了一定限制。
而在中国,已有6款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包括4款灭活疫苗(国药武汉所、国药北京所、科兴生物、康泰生物)、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康希诺)、1款重组亚单位疫苗(智飞生物),尚无mRNA疫苗获批。
各家公司并未披露新冠疫苗的定价及2021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但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数据,截至8月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17.42亿剂次。新冠疫苗市场需求的快速释放,将为赛道上的各玩家带来丰富的利润与现金流。
供需拐点仍未达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冠病毒的迅速变异与新冠疫苗全球供应的不均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疫苗的需求都将持续下去,供需拐点远未达到。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一方面,全球大流行结束前可能需要定期加强免疫,由于中和抗体衰减以及变异株的存在,目前来看自然感染和接种疫苗都难以对新冠病毒产生可以长期维持的免疫力,无论未来疫情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还是局部地区流行,各国可能都需要定期接种加强针。目前,以色列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或计划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第3剂的加强针。
另一方面,低收入国家新冠疫苗需求未被满足,由于现阶段新冠疫苗分配存在结构性失衡,低收入国家疫苗覆盖率仅1%-2%,缺乏疫苗而仅仅依靠公共卫生手段难以完全遏制疫情。
多个研究揭示,新冠疫苗在接种6个月后,中和抗体水平出现下降,会影响疫苗的保护效力。7月25日,预印本论文平台Medrxiv上发布了《18-59岁健康成年人接种克尔来福第三剂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以及免疫持久性: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中期结果》,披露了科兴生物灭活疫苗分别接种2剂、3剂疫苗后,半年后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
受试者为18岁-59岁的健康成人,共271人纳入最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剂疫苗接种6个月后,中和抗体水平有大幅下滑。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曾表示,任何一种疫苗免疫最终都会消退,一般来说,6个月以上消退会显著发生,新冠疫苗也有类似现象。
而据国信证券研报测算,在现阶段疫苗提供的免疫保护仅能维持6个月-1年左右的情况下,全球人口达成初步群体免疫,再加上每8-10个月对全球80%以上人口进行加强免疫,预计在2022年底达到供需平衡,之后每年约需要80亿剂稳定加强免疫需求。
这意味着,新冠疫苗市场将在1年-2年内快速释放,在之后的3年-5年逐步回落到较低的稳态水平,但依然有望持续贡献现金流。
黑马mRNA技术受热捧
这次疫情也彻底带火了mRNA技术。
在新冠疫苗研发竞赛中,mRNA疫苗具有抗原设计迅速、易于扩产和免疫原性强等特点脱颖而出,新颖的mRNA技术也得以充分验证和大规模应用。
不仅限于疫苗,mRNA技术有望为多个疾病预防和治疗领域带来新方法,比如肿瘤、免疫疾病等。
至此,疫情催生的这个新技术站上风口,受到资本猛烈追逐。比如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新公司——嘉晨西海就被誉为生物医药圈的“海王”。这是因为其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宣布和天境生物、康泰生物、君实生物、欧林生物合作,开发mRNA药物与疫苗。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嘉晨西海董事长兼CEO王子豪表示,目前嘉晨西海还是一家轻资产模式的公司,不少的项目在保证核心机密的情况下,会尽量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整个公司大概100人左右。
王子豪表示:“短期内,公司计划把两个自研项目快速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在其他的管线上,我们将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快速推进”,比如,通过与康泰生物的合作,来解决mRNA疫苗开发过程中资金消耗大、临床试验长、生产许可证难批等问题,不会占用嘉晨西海在肿瘤免疫开发上的资源。
此外,国内布局mRNA技术的公司还包括沃森生物、艾博生物、斯微生物、丽凡达生物、蓝鹊生物、美诺恒康、深信生物、传信生物等。不过,这些公司的在研项目均处于早期阶段,尚未有相关产品问世。
值得注意的是,mRNA技术的核心壁垒,在于序列设计和递送系统。优秀的序列设计能够提高mRNA在体内的留存和作用时间,降低免疫原性,使mRNA序列更高效地表达抗原蛋白,而这需要公司拥有大量长期的数据积累,不断训练优化平台。
递送系统则是保护有效成分到达靶点并及时释放的运载火箭。在此过程中,需要经过人体免疫系统的层层保护,容易引起过敏等免疫反应,伤害疫苗的安全性。递送系统还很大程度决定了mRNA疫苗的储藏条件和储藏时限。目前,递送系统具有专利保护壁垒,拥有此技术的企业极少。
而相较美国莫德纳、德国BioNTech两家公司在mRNA领域的多年积淀与在手的不少专利,中国的相关企业比较年轻,多成立于2019年左右,完成技术积累尚需时日。
传信生物创始人陈建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火热的mRNA研发浪潮当中,有许多比较关键的因素,使得我们长期以来在整个赛道上的积累实际并不丰厚,特别是在专业技术,即知识产权这方面,我们还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