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国际医学股价两月跌超35%,发力医美与辅助生殖上半年仍未扭亏「基因测序双周榜」

作者:崔笑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7-25 13:35:04

摘要:从个股市值方面来看,药明康德仍居首位,流通市值为3921亿元。余下分别为金域医学(620亿元)、华测检测(402亿元)、贝达药业(397亿元)、美年健康(316亿元)、国际医学(266亿元)、汤臣倍健(259亿元)、达安基因(251亿元)、华大基因(249亿元)、丽珠集团(244亿元)。

国际医学股价两月跌超35%,发力医美与辅助生殖上半年仍未扭亏「基因测序双周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笑天 北京报道

本周(7月19日至23日),上证指数小涨0.31%,深证成指涨0.38%,创业板指涨超1%,均连升三周。

7月23日,两市股指全天震荡下行,上证指数收盘报3550.4点,跌0.68%;深证成指报15028.57点,跌1.53%;创业板指报3469.87点,跌2.10%%。两市成交1.3787万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46.59亿元。

巨丰投顾认为,最近三个月来市场板块轮动加速,结构性行情愈演愈烈。7月以来,A股宽幅震荡,赛道股、核心资产股、周期股此起彼伏,多空双方存在巨大的分歧。公募基金半年报披露,二季度加仓6500亿,集中在创业板和科创板中的医药、科技、新能源板块,市场形成了新抱团,这一数据公布后,或引起广大投资者关注。周五,A股震荡回调,钢铁、煤炭、有色等资源股全面启动,随后券商、汽车加入做多队列,医疗、酿酒、医药等板块跌幅较深。中报行情已经展开,可重点关注业绩超预期而上半年股价表现平淡的绩优股,对于近期热门股则要注意因业绩不达预期而出现调整的风险。

聚焦基因测序领域,同花顺基因测序板块近一周下跌1.18%,近一月下跌6%。7月23日收跌2.56%,在全部277板块中排名269。当日板块内46支个股,2支上涨,42支下跌,仅有的两支上涨个股分别为马应龙(3.24%)、贝达药业(3.17%)。

从个股市值方面来看,药明康德仍居首位,流通市值为3921亿元。余下分别为金域医学(620亿元)、华测检测(402亿元)、贝达药业(397亿元)、美年健康(316亿元)、国际医学(266亿元)、汤臣倍健(259亿元)、达安基因(251亿元)、华大基因(249亿元)、丽珠集团(244亿元)。

对比上两周收盘时(7月9日)的排行,流通市值排行变动不大。前六名个股排行并未出现变动,汤臣倍健强势从第十跻身第七,华大基因跌落至第九,丽珠集团垫底。值得注意的是,十支个股仅三支出现上涨,余下均出现流通市值缩水情况,缩水最多的分别为国际医学、华大基因、国际医学、华测检测。

国际医学自6月股价创下5年来新高,达到21.66元/股后,至今已跌超35%。近五个交易日下跌3.17%,报收14.04元/股。

国际医学的主营业务是医疗服务,旗下主要有三家综合医院。综合医院往往投入大,需多年运营才能实现盈亏平衡。如今,国际医学仍处于亏损状态,据其7月10日披露的业绩预告,2021年上半年,公司预计亏损3.52-3.62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1.03亿元后,预计亏损2.49-2.59亿元。

并且,国际医学负债增长迅速。2018至2021年一季度,有息负债从9.61亿元攀升至48.68亿元,翻了五倍以上。这让国际医学短期内偿债压力逐步加大,资产负债率亦上升明显,2018至2021年一季度,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0.94%、50.19%、58.49%、54.13%。

国际医学在近年备受关注的医美和辅助生殖领域均有布局,但未形成规模。其早在2014年就曾以2.54亿元收购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水胎盘干细胞采集和存储服务、干细胞美容抗衰老和干细胞药物开发三大板块,但在2020年已整体出售,获得投资收益7.39亿元。

目前,国际医学旗下有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整形美容医院,下设耳再造中心、鼻整形中心、眼整形中心、脂肪中心、颌面外科、烧伤科、创面修复科、疤痕修复科、激光皮肤美容中心、注射美容中心等。国际医学还启动了整形美容专科医院建设项目,推动医美业务发展。

关于辅助生殖,国际医学的夫精人工授精业务经过为期一年的试运行,已通过验收正式运行,但目前最具潜力的IVF业务还在等待卫生主管部门批复后启动试运行。

此外,华大基因在4月股价站上近期高点133.3元/股后,呈现震荡下降趋势,近五个交易日下跌2.09%,报收100.15元/股。新冠疫情为IVD行业带来的周期性繁荣正在消退。

7月14日,华大基因披露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预计营业收入约35-37.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8.71%-14.8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9.65-11.9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25.52%-39.86%。

华大基因表示,因全球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和服务单价下降,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收入较 2020年同期有所下降。这也是IVD赛道的几十家上市公司共同面对的现状,当疫情平息,IVD企业的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必然爆发,如何消化过剩产能,维持高增长,是市场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