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世博园未来定位“永不谢幕”

作者:赵岩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8-07 17:26:44

摘要:世博园未来定位“永不谢幕”

世博园未来定位“永不谢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岩 北京报道

   随着明年上海世博会的日益临近,其永久性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已经提前摆在了上海市政府领导的面前。
    7月28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世博会主办方对世博会场地、展馆、设施及建材的后续利用设想;8月3日,上海市政协召开十一届三十七次主席会议,再次审议了世博会优化运营的若干建议。
    “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参加会议报道记者眼中的政府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是脚步匆匆。
    而《华夏时报》记者获得的最新提议是,“世博园区定位为国际贸易功能集聚的高端商务园区,以借各国的力量把世博园区演化为全球新品展示和交易中心,成为永不谢幕的会展、贸易集聚之地。”


规划高端商务区
    此前,美国西雅图将其世博园定位为商业、文化、体育综合社区,日本大阪将其世博园定位为纪念公园、儿童主题公园和公众居住区。上海世博会定位是什么?
    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代表带着问题参加了3日的政协会议,“不少国家(友城)均有意愿在上海世博会后继续利用这个平台推广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为2010年世博会园区的后续规划定位时,能不能定位成国际贸易功能集聚的高端商务园区?”
    更为重要的是,“世博园区位于黄浦江两岸中心区,世博园区的后续规划和建设将对上海的总体发展战略起到支撑作用。”
    如果将上海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规划成支撑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国际商务区,对部分展示效果好、参展国(城市)有意愿在上海实现国际贸易展示、交易功能的展馆,允许其保留或以在园区内异地保留的方式,将后世博园区建设成永不闭幕的“世交会”、“市博会”,这样的创新实践将为国际展览局提供全新案例。
    “我们建议将世博园区定位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商务区,并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明确。”一位市政协代表说。


配合城市发展
    事实上,从世博会园区后续利用的历史看,各主办城市均有意识地将世博园区的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以产生较好的利用模式。
    按照世博会的要求和历届举办城市的经验,上海决策层在会场选址之初便定下原则:应该位于城市重点发展或改造地区,在空间和开发时序上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并让世博会的设施在日后得到有效的后续使用。
    “上海是想借世博会的东风来改造一块旧城区,并把它打造成上海又一个中心地标。”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对记者说,“中国政府是将筹博、办博以及世博盛会之后的运作当做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科学决策和规划的。”
    事实上,正是上海对世博会馆的后续规划为其最终敲定了2010年的举办权。2002年在摩纳哥国际展览局大会上,上海代表强调的正是——位于黄浦江两岸、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约5.4平方公里的滨水区内,距离市中心约5公里,可以综合利用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文资源,并使世博会场馆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后续使用。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关于世博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衡量世博会成功与否的8个特征性指标中,“能够有效后续利用”被列入硬性指标之一。可见后续利用世博设施对世博会整体的重要意义。


820亿投资的盈利需求
    比起城市发展规划这一指标,已经花出去的大把世博建设费用也在背后强化着后续规划的重要性。据了解,作为此次世博配套设施建设的第一步,浦东新区政府需要完成的动迁量之巨令人咋舌。浦东新区仅以世博配套道路为重点的重大工程建设,总投资将达820亿元。
    据浦东建交委表示,2009年新区范围内在建的轨道交通线路有5条,共涉及42公里,40座车站,3个停车场,建成后服务范围将覆盖除合庆镇外的整个浦东新区。其中,浦东新区的动迁共涉及周家渡、上钢和南码头路等3个街道,涉及动迁居民10660户。
    浦东建交委透露,浦东新区以世博配套道路为重点的重大工程建设,总投资将达820亿元,仅目前,浦东世博园区正在建设的主题馆、中国馆、世博村等16个重要工程计划总投资就高达194.7亿元。根据浦东新区城市建设管理任务的初步安排,2009年新区负责推进的重大工程还有约70项,计划总投资约1100亿元。
    显而易见的是,如此大的投资,要求的回报正是后期规划带动的长期效益。
    正如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所言,服务功能的作用远比它本身创造的财富以及经济规模来得重要。“纽约、伦敦所创造的GDP、创造的经济规模,虽然也占了本国经济的较大比重,但是它们的功能远远超出了本国的范围,已经将自己的功能辐射扩大到世界范围。上海浦东也是一样。”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