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说给谁听?

作者:梦亦非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17 23:38:00

摘要:按照搜狐方面提供的数据,全国网民的规模,在18年间增长了5.9亿,移动互联网在12年间增长了4.6亿,最近四年大规模爆发,增长了2.5亿,手机用户为7.83亿人。
梦亦非
    前段时间,搜狐公司从北京总部派来身份为“名人战略总监”的姚贞女士,到广州给我与另外两个在搜狐新闻客户端开有APP的所谓“名家”做“玩转搜狐自媒体”的培训。
    我在搜狐新闻客户端的APP名为“梦亦非”,内容包括实验小说、时尚观察、文化事件深度分析等,但我的订阅量很小,至今不足200人,而以如此小的影响面,搜狐方面会如此重视,给我们做培训,究竟是为什么?
    这一切的后面是什么?
    按照搜狐方面提供的数据,全国网民的规模,在18年间增长了5.9亿,移动互联网在12年间增长了4.6亿,最近四年大规模爆发,增长了2.5亿,手机用户为7.83亿人。这些数据足以让互联网大佬们坐卧不安了:如此巨大的诱惑,无限的机会……毫无疑问,互联网的重心正在从电脑转移到手持移动终端上。
    按照某种“达尔文”式的划分,媒体传播方式的“进化”历史是:传统媒体(报章、杂志)——网络媒体(论坛、博客)——SNS(微博、人人等)——移动自媒体(微信、新闻客户端)。目前“进化”到了“移动自媒体”时代,传播技术决定传播方式,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变化主要也是被传播方式所决定。
    目的,五大网站的新闻客户端激烈地抢占手机阵地,其中搜狐的装机量高达1.2亿台以上。自媒体时代风生水起,但是,我认为自媒体的很可多能性尚未表现出来。
    在近年来的几次文学会议上,我一直提请作家与专家们注意未来的传播方式的动向,在我看来,网络传播,尤其是移动网络中的APP,有可能改变未来的文学样式,传播决定文学样式。目前的APP甚至是单向度的,你选择下载,你执行,就结束了,而我设想的未来的APP,可能是互动型的,执行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件源,可读与可写合为一体。手持终端APP的出现,使得人们从电脑中解放出来。而比之更可怕的是目前脑机界面技术的日益成熟,电脑芯片与人体大脑的结合正在克服最后的排斥反应,一旦电脑芯片开始植入大脑并运行,APP的无限可能性将会得到展现。
    所以,自媒体时代仅仅是开始,而它的意义,则远远大于它前面的网络媒体、SNS的意义。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在于,传统媒体有一套审查机制,不是每个人都有向公众言说的机会,而网络则让这个基于“资格”的审查机制消失,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人人都有着平等的发言权利,无论是论坛,还是博客,或者微博以及微信,在“言说”上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资格——其实资格是不存在的。
    纸质媒体时代的发声者多是某种程度上的精英,而APP时代的发声者,精英较少,更多是源自民间的话题影响力者,所以,APP时代是平民的时代,每个人都仍然拥有大致相等的言说权。
    “意见”是一个很恰当地对应于自媒体的关键词,与“意见”相对的是“真理”,但显然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中,“真理”是不存在的——这是唯一的真理。当所有的人都在说话时,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几乎无法从中听到完整的表达或叙述,言语以碎片的方式弥散于整个空间,“听”被降低到可有可无,听不重要,也没有人试图去倾听,所有的人都在言说,都在叙述,都在议论,都在表达,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言说才是最重要的,别人都只能是听众,结果,导致人人都是一张嘴,但没有人是耳朵。言说的有效性几乎等于零。而且,数据显示自媒体的使用者多是社会中低阶层,很遗憾,社会阶层越低,倾听就越少,言说的幅度就越大,众声喧哗对应的并非众人倾听。
    现代社会的一个症状是:孤寂。  
    这种孤寂症状的造成,并非是源于没有声音,而是声音不能进入内心。
    从论坛到微博到自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会改变文化样式,甚至文明进程,但是,唯有一点是改变不了的,改变不了网络天生带来的让人群变得孤寂的“激动后遗症”,网络的社会本质是平民世界,平民更在意言说而不是倾听,所有人的言说(众声喧哗)取消了倾听,没有倾听的心灵一定是孤单的心灵,众多孤单的心灵,聚合成了社会的孤寂。
    人人都在言说,但说给谁听?说的人永远存在,而倾听,早就离我们而去。
(作者为诗人、专栏作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