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不要过于冀望“一枝独秀”

作者:于杰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21 19:36:00

摘要:不要过于冀望“一枝独秀”

 

于杰 意大利新闻报中国顾问

    2005年到2007年间,美国金融业每年创造的利润占美国公司利润总额的比例都在30%以上。2008年的形势变了,华尔街上演着破产和收购故事,最好的金融业者也须不断地提高拨备、寻求政府救助,政府为救助金融机构的投入不断追加。AIG季度亏损额破了美国公司经营纪录,代表美国文化的花旗银行也正被讨论着国有化的可能。美国股市持续下跌因此也属正常。在美国官方看来,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特殊时期的非常手段,甚至有社会主义的倾向。仅从中美两国的政策来看,美国不断加强的刺激经济力度,似乎暗示其危机的程度超过中国,或者其政策当局对未来预期得更悲观。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是美国金融繁荣支持下的西方消费市场,带动中国为代表的后发经济体复苏和繁荣,并推动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发展以贸易为基础的服务业,典型如香港和上海。如今,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美国衰退、欧洲衰退、日本衰退,格局变了。在美国模式被怀疑时,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复苏的时间和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即使按照市场的悲观预期,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幅度达不到8%的水平,6%、7%的水平也是大经济体中的佼佼者,中国因此被看做是一枝独秀。
    全球经济危机证明,在可预见的未来,后发经济体同欧美经济体之间“脱钩”的可能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枝独秀的结果会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持续地一枝独秀?
    对一枝独秀的结果,有两个可能。一种可能是,因为美国经济衰退,美元会相对贬值;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人民币又相对升值、GDP总量上升,中国持续发展几年,可能会出现一个美丽新世界: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重置甚至军事和政治版图会重新划分,中国成为最大的贸易国、进口国和逆差国——这是今天美国的位置。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并不可靠,复苏之后的世界经济仍是美国引领的消费模式(可能泡沫程度不同),那经济危机将成为常态。中国振兴计划和财政政策支持的产能将需要一个更庞大的“出口”,这些产能会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让导致目前危机的全球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危机将以更大当量、更快速度再次发生。
    关于中国“一枝独秀”下去的可能性,需要考虑外贸动力下降后,替代外贸的动力(内生增量)是否存在?其作用能在多大程度上代替外贸?中国目前的振兴计划和财政刺激政策,来自于亚洲金融危机时的经验,也是实现一枝独秀的基础。这些政策有一个假设前提:在这些政策失效之前,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能够复苏,中国经济再度依托来自外需的动力。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刺激经济措施确实让中国有了缓冲的机会,并借助加入WTO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全球化的好处。但在全球经济危机之下,美国引领的外需动力衰减,企业盈利骤然下降、破产失业将危及政府税收;财政政策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又不是税源之地;地产萧条会进一步减少地方收入。政府开源无门,而刺激经济增长又要求多花钱,需要且应该节流的政府行政开支似乎没有在考虑之列(1998年尚有机构改革)。政府主导投资的刺激措施,不具有可持续性。
    旨在拉动居民消费家电下乡、完善社会和医疗保障等措施,会部分降低居民支出,但前提是要动用居民的储蓄,在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倾向并不会因为补贴的增加而显得积极。社会保障强于中国的美国、欧洲和日本,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消费萎缩。不断增加的居民储蓄,一直被看做是中国抵抗危机的后盾和刺激经济增长的基础。美国人如今不敢消费,有居民储蓄少的原因,但日本居民人均储蓄额以美元计,超过十万,可谓不少,但其在“失去的十年”中没有垮掉靠的是出口,如今出口衰退,消费也不灵。中国居民人均储蓄以人民币计,16000元,可以在北京的北三环买一平米的房子。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量短期内无法替代外需动力,一枝独秀的格局不会是常态。
    回顾WTO之后的中国经济,全国范围内的“十一五”规划以及各地设计的支柱产业,乃至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线和投资计划,都是基于外贸支持下的经济高增长模式的产物,认为全球化的红利可以持续、经济增长是常态,即便不是两位数,8%-9%是可以获得保证的,这种惯性思维也反映在政府税收、房价及居民的消费预期等诸多方面。如果认定本轮危机部分肇因是美国的过度消费,那么全球经济复苏后,需要认真审视全球贸易量及萎缩程度、汽车和钢铁产能的消化时间、超级吞吐量的码头和机场的闲置成本,同样需要重新审视各地以“国际××中心”为主题的城市定位。
    周小川在全国两会上说,对这次危机,大家都没有经验。面对影响程度可比1929年大萧条的全球危机,全世界都在从历史中找智慧。对大萧条有经历的在世者不多,且对其原因及复苏路径至今仍存争论。历史的经验似乎难有现实作为。危机是在挑战智慧,特别是政策当局的智慧,挑战全球化下各地居民的心理承受力。如果现行的政策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危机,那么美国官方对危机程度的担心就有些杞人忧天。希望如此。如果说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因为国内经济形势的要求,今天则面临着全球恶劣形势的外部要求。从经济总量、居民开放度和社会承受力等诸多方面考虑,今天危机的影响会更甚于30年前。因此,应对全球危机,需要新思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