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激发“企业家”精神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24 00:02:00

摘要:有了市场化的价格,市场说了算。激发企业家的精神,自己去折腾吧!胜者为王,优胜劣汰。
    看到张欣的一段话,不得不联想到了柳传志,他们都是最好的企业家,年纪不一样,性别不一样,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不一样。
    今年6月柳传志说了一段话:“从现在起我们要在商言商,以后的聚会我们只讲商业不谈政治,在当前的政经环境下做好商业是我们的本分。”本来是一个企业家的小聚会,这番话被人拿出来说道后,演绎成了一个大事件。
    我不多说柳传志,说说张欣。在刚刚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中,作为企业家的张欣,呼吁市场改革。她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给出明确的政策方向,进一步推进私有化,推行市场导向的改革,这样企业家才能安心投资,放缓的中国经济才可能反弹。
    都说的是政商环境,柳传志和张欣有什么不同?我看本质没什么不同。但是,一个内敛的表态和一个积极的呼吁,还是可以给人传达出不一样的精神气质。
    如何“在商言商”?一个更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将会激发出企业家的“动物精神”,给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不一样的未来。对于这一点,企业家们的看法大体一样。SOHO中国拥有超过150亿人民币的现金,但张欣和很多企业家一样,不愿或不敢轻易地对如何使用这些资金作出重大决定。企业家精神何在?
    对于企业家精神有很多解读,前两位的理解,第一是创新精神,第二是冒险天性。
    创新精神,来自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没有创新,就没有生产率的真正提高,也就没有GDP的真正增长;冒险天性,来自奈特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联系,不承担风险,也没有企业家。
    政府要做的是什么?自然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的精神,包括在现有环境下敢于投资实体经济的冒险精神。政府需要做的,首先就是建设并维护好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消除不必要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让企业家放心大胆地“在商言商”。
    至少目前看来,政策取向基本符合张欣的要求。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的政策目标,第一个就是“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第二个就是“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市场化改革为先导,在商言商,反而能让很多大家说不清辩不明的事情迎刃而解。今年1月初,我在《地平线》专栏写过一篇《寻找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探讨的就是有意义的改革应该从市场化改革开始,从建立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开始,因为这里的阻力最小。
    当时的想法是,“所有成功的改革,无非是在各种利益群体中寻找到了一个最大的公约数,能够获得最大的合力,面对最小的阻力”,“一个能够四两拨千斤的起点,比一个远大的终极目标更重要”。“这个改革的起点在哪里?什么是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有一个答案,非常简单,简单到难以让你信服,那就是一场远远没有完成的市场化”。
    还有什么没市场化的东西,我觉得最要紧的有三个:第一是国企改革,国企改革的要求,不是做大做强或者私有化了之,而是让它们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打破垄断和优待,和民营企业平等竞争;第二是纠正各种扭曲的价格体系,让市场经济变得纯粹,具体包括利率的市场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源价格的市场化;第三个是政府改革,政府能不管的就不管,需要管的也少管,可必须管的还得管。
    现在想,这三点有没有主次关系?其实有。最要害的还是纠正扭曲的价格,因为一旦让价格机制自己起作用,政府可以“拿住”市场和企业的抓手就没有了,而一旦价格恢复真正的市场水平,国企可以得到的最大政策优惠也会自然消失。在所有需要纠正的价格中,最要紧的还是利率的市场化,因为没有比这个更重要、更基础的市场价格了,货币的价格,是一切价格的基础和出发点。
    现在我们看到,2013年刚过去不到三个季度,利率市场化已经启动了。还有比这更重要、更完美的改革起点吗?
    周小川行长刚刚说了,“人民银行做好了技术上和条件上的准备,这个准备就是可以尽快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按照原定设想的计划在推行,个人觉得是乐观的。”我看到财新传媒的胡舒立女士在这条新闻之后跟了一句评论,“存款利率市场化,惠及每一个人,期盼。”
    我能理解胡舒立的意思,她说的是利率市场化惠及大多数人,惠及整体的福利。但是,所有的政策都一样,都会带来得益者和失意者,而利率市场化,正是打破既得利益者格局的关键。
    张欣女士觉得国企接受了太多的“最优惠”待遇,甚至认为私有化是个解决办法。我倒觉得还不到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希望国企做大做强,有人希望私有化了之,但不管怎么做,前提都应该是让所有企业走到一条起跑线上再说。
    有了市场化的价格,市场说了算。激发企业家的精神,自己去折腾吧!胜者为王,优胜劣汰。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