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姑”与第一位中国女兵

作者:侯宇燕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12 23:57:00

摘要:20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的演员、作家王莹与中国第一位女兵、另一位鼎鼎大名的女作家谢冰莹是好友。
    2007年,在香港举办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幅由徐悲鸿在1939年创作于新加坡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卖出了7200万港元的天价。画中的主角就是20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的演员、作家王莹,当时她正随抗日救亡演剧队在南洋巡回演出。
    现在的人提起王莹,津津乐道的是她与江青争演“赛金花”,并最终拔得头筹,与金山在上海金城大戏院连演20场、场场爆满的“轶事”。《赛金花》曾使王莹享誉剧坛,却也为她几十年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根,很少有人知道,她还是一位在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的女作家,其长篇自传体遗著《宝姑》是一部极为优美动人的小说。
    更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美丽温婉、满腹才华的江南女子,还曾与中国第一位女兵、另一位鼎鼎大名的女作家谢冰莹之间保持过一段极其深挚的友情。甚至她们名字里共同的那个“莹”字,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友谊而起!然而,遗憾的是,在大时代的风起云涌中,这段浓郁得几乎化不开的情感,最终却成为了中断的友谊。
    王莹与谢冰莹相差整整九岁,她们中断的友谊,恰似一面镜子,分明地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整整一代新女性在人生追求上遭遇的曲折与坎坷。
    谢冰莹,1906年生于湖南,新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在北伐战争期间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兵。其成名作《从军日记》于行军间隙写成,一时间轰动大江南北。林语堂亲自将它译为英文,介绍到海外。长沙湘雅医学院14岁护士王克勤(即王莹)就是谢冰莹的忠实仰慕者之一。谢冰莹逃过婚,王克勤也刚刚从芜湖逃婚出来。共同的人生经历使这两位勇敢的新女性心心相印。
    她们具有惊人的相似点:逃婚、革命、漂流。北伐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当大革命转入低潮后,这一对新女性不甘失败,又走上了继续求学或工作自立的艰难道路。在冒险家的乐园上海,挤满了各地被迫出亡的革命青年,王、谢也第一次见到了彼此,她们的友谊在上海达到顶点。
    王克勤后来改名王莹,以纪念与谢冰莹的珍贵友情。她们相偕同往革命青年会集的上海艺术大学学习。但谢冰莹回忆说:“那时王莹和林斯泉女士住在一道,似乎不大理会别人的样子,所以我就一个人先住到学校里来了。”
    检索王莹自传体小说《宝姑》,可发现在谢冰莹讲述的这段时间,王莹恰恰正在地下党机关跑交通,谢冰莹虽是好友,也决不可能知情,故她说王莹“不大理会别人”是冤枉了王莹。
    无论如何,“莹”的重合还是意味着两个人在思想上的某种结合与认同。谢冰莹就这样记载王莹的细心与热情:“来到上海,因为两人的环境不同,她成了交际场中的红人,而我却正开始过着穷困的流浪生活,感情虽不及在长沙时的好,但老朋友究竟是老朋友,彼此的生活都时刻在关怀……我毫不犹豫地从她的手里接过来轻软的、面子是浅黄色条子花的棉袄。”
    王、谢之间的疏远,最主要的原因是进入大上海,她们再不是生活在性别单一环境里的护士与女兵,二人异性缘又好,就必然有了各自的感情生活。其次,在当时的文艺青年圈中,确实存在着种种相异的流派、思潮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彼此间的友谊也常随着个人不断的迁徙和彼此思想追求的分歧而中止。二者之间更根本的分歧,也许还在于政治追求的差异上。既然迥异的思想个性和人生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那么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洪流中,她们就必定会四处奔波、漂泊,这也使得短暂的上海相聚就这样草率地作了结束。后来,她们都曾短暂留日,抗战爆发前后,先后回到祖国,积极参与抗日,从此天各一方,萍踪无定,再未见到有关她们相聚的记载。
    与同时代绝大多数女演员相比,王莹有一个突出的逆向思维:她始终都要读书。正当红时,她就喊出“冲出黑暗的演艺圈”赴日留学;回国后虽与金山结合,热演《赛金花》,二人在思想及前途抉择上的矛盾却日渐加深。所幸她后来的感情生活一帆风顺,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地下党人谢和庚。
    1942年,在周恩来首肯下,王莹与谢和庚前往美国深造,应美国政府邀请,她在白宫用英语演出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轰动一时,被称为“第一个在白宫演出的中国演员”。
    这时候,年过三十的王莹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循循启发下,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平凡的、富有色彩的过往经历,中国的封建社会,由童年一直到抵达美国的情形是最好的创作素材。于是她下半生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创作一部动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并争取在美国打开市场,甚至在好莱坞拍电影。后一点雄图显然不切合实际,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还是被完全丑化与不理解的。我们从之后十几年怀揣同样梦想的张爱玲在美国的一败涂地就可以看到英译本《宝姑》的命运。但谢和庚是好丈夫,他无条件地支持王莹。
    据谢和庚后来回忆,他们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是1951年,美国移民局对他们进行调查、监视。
    而谢冰莹呢?她与共产党员符号的婚姻本来也是十分美满的。符号不幸入狱后,在困苦中她与贾伊箴结合,后赴台湾教书。她晚年才移居美国旧金山,而这时王莹夫妇早已离美几十年,王莹也于1974年冤死狱中。
    她们到底没有再能见面。
    她们永远错位的人生选择,是历史必然与个人偶然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两位进步女作家都曾处于时代前沿,紧密地贴近政治核心;十几年后,世事变幻,二人最终又都远离了政治的中心。
    1991年,时年85岁高龄的谢冰莹在美国接受采访,谈及同时代相当多的女作家,就是没有提起过王莹。是记者疏忽,还是老人记忆力减弱,抑或是岁月茫茫,友情终究冲淡了呢?随着2000年谢冰莹在美国静静地走完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这恐怕已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也不必深究的历史与人性之谜了。
    (作者系文化学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