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PMI里的大格局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05 21:00:00

摘要:很多非常熟悉的概念,并不代表我们就吃透了。

程凯

    很多非常熟悉的概念,并不代表我们就吃透了。
    《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欧乐鹰最近出了一本《解读中国经济指标》的书,简单实用,各种经济数据都给梳理了一番。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PMI和汇丰中国PMI这两个指标里,一个官方一个非官方,欧乐鹰标出的市场敏感度都是“高”。
    PMI是采购经理人指数的缩写,市场真正关注的,是每个月初物流联合会和汇丰都会前后脚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市场为什么那么关注,欧乐鹰的解读是,数据覆盖的制造业是中国最重要的部门,占据GDP的50%;该数据没有经过官方修饰,发布时间早,方便预估月中发布的工业增加值,而且以环比的形式公布;数据按照国际通用方法统计,有较强可比性。
    简单说,制造业PMI代表的就是中国制造,而8月份这两个数据都很糟糕,中国制造业处境尴尬。8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终值降到了47.6,成为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7月份49.3这个数值就已经降到了50的荣枯线以下;而物流联合会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是连续第四个月下降,从7月份的50.1降至8月份的49.2,降到50之下。
    PMI数据是以几百家代表性企业为样本,通过网络收集,请受访者回答十几个不同问题制成的,这些问题包括生产量、新订单、采购量、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回答者只需要表示每一项是比上月好还是坏还是持平。最后计算出来的数值以50为强弱分界,高于50代表制造业扩张,低于50表示制造业收缩。
    8月份的数据清楚地表明,无论是官方PMI还是汇丰中国PMI,数值都降到了50以下。这种双双落到50之下的局面也就是2008年底2009年初才有过,那是中国经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刻,“4万亿”推出之前的那个谷底。
    从2005年物流联合会开始编制PMI起,中国制造的扩张就是一个常态,2005到2010年,该数值平均值在53以上,60个月里只有7个月低于50。以至于欧乐鹰在强调数据解读的时候,会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PMI能不能超过50,而在于实际超出多少,比上个月高还是比上个月低”。
    现在的数据不是比上个月高还是低的问题,是低于50了的问题!因此,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制造是不是需要另一次真正的刺激?在发改委批了那么多项目,各个地方政府出台了那么多救市方案后,但是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没有继续下调,利率的变动更是讳莫如深,各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也是不温不火。
    本周有媒体称从有关渠道获悉,四大国有银行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约2200亿元,和7月持平。如果该数据可信,鉴于四大行信贷规模占总信贷规模的比例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8月份贷款总额估计也和7月份差不多。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是5401亿元,这个数据已经是远低于6月份的9198亿元了,如果8月份新增贷款还是5000多亿的水平,可以想象货币部门对制造业的刺激并不给力。
    但是这些都还不是我想说的PMI里的大格局,这些都是短期问题。政府还有刺激经济的政策余地,货币部门也没有大手大脚,一旦真想刺激,PMI肯定能像2009年一样探底回升。那什么是PMI里的大格局呢?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2005到2010年PMI60个月里只有7个月低于50”的日子吗?这种持续不断的扩张导致了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和结果?
    英国《金融时报》的制造业编辑马什最近也出了本书《新工业革命:消费者、全球化以及大规模生产的终结》,他告诉了我们这个结果:200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所占比重为7%。2005年上升到9.8%,6年之后的2011年,这个数据翻了一番达到19.8%,超过美国制造的份额。2011年美国一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失去全球制造业产出第一,而中国制造在失去这个位置200年后重新回来了。要知道,180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出中所占比重曾高达33%。这才是PMI数据里的大格局。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马什认为,随着“消费者产品个性化”和“生产的本地化”成为一种新趋势,流行的全球化大生产模式有可能终结,中国尽管已经重回第一,但保持这种上升势头已经很难。
    这又是一个新的大格局。中国PMI之前多年的持续扩张,是因为全球化大生产的流行,而一旦这个大生产逆转,中国的PMI数据即使短期可以被刺激政策和货币部门所影响,但是大格局却难以改变了。大格局是不可左右的,只能顺应不是吗?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