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北京2008 被更新的时代趣味

作者:张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09-13 14:23:00

摘要:Art北京2008 被更新的时代趣味

 

本报记者  张 颖

    当代艺术的发展史,就是艺术不断突破人们既定的文化和审美趣味、用当下的艺术造就新的时代趣味的历史。所以,“艺术突破”这个主题才会是当代艺术永远的母题。在上周末的“Art北京2008”当代艺术博览会门前,当记者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长队才得以进场的时候,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母题的内涵。
    当然,这一母题在2008年被重新造就,因为突破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这次博览会中人们看到——在今天,艺术已全面进入社会日常生活,或者说公共生活逐渐走向了艺术化,公共艺术将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
现场:
解构表象与变形的维度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匆匆行走的都市,每个人在第一秒展现的都是自己最理想的一面。但人的内心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不愿意展示给别人的东西,有可能那才是最真实的真相。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对人物内心的感受,被打动,或被鄙视,或真实,或虚伪。”艺术家于奉立认为,在他的作品中,被简化的背景中是用绘画技巧突出的时尚女郎,看上去妩媚性感,但深色背景才力图提示出某种内心的真实。
    正如艺术家王家浩所说,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当代艺术与城市话题的捆绑,无疑是件可以超脱单纯的艺术与学术范畴达到多赢的好事。因此更多艺术家将艺术创作的范畴延伸到这一领域。比如孙骥,比如刘芯涛。
    孙骥在变形的维度中力图要表现的,就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更新,迫使人类不得不对当今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思考。这种变化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它改变着我们的饮食起居,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喜欢在各种不同的元素之间寻找冲突点,或者制造一种矛盾体,在这个‘点’当中,总是存在着某些玄机,时而对立,时而和谐,时而共存,时而又相互依赖。其实,这种矛盾体无处不在,它总是通过某种方式刺激着你的神经,就看你怎样去理解它——你是看到白纸上的黑点呢,还是看到黑点以外的白色空间?”
虚拟美人
文明的再生
    史国威的一句话让记者很感动:“我知道做艺术不在于形式,只要你想表达的时候,任何技法都可以。”
    广义地说,史国威的作品都是在阐述一种压抑,让人感觉在“真人”与“玩偶”之间捉摸不定,虽然画面氛围很美,但有强烈的扭曲感。史国威自己将这种扭曲感解释得很通俗:“现在的家长在家庭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都会为孩子提供他们认为很好的人生进程。如果条件不很好的话,就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强制地培养孩子的爱好。非常小的孩子就被他们的家长‘蹂躏’,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孩子有貌似全才的感觉。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学校对他们不适当的约束,造成小孩的性格被扭曲。”
    这种感觉很像贾穹的偶人森林。这个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文献》第150页上的画家,一直在作品中执着地寻找世界上最美的新娘。他画丛林的葱郁与夜晚的深邃,在他笔下青春的肌体,沉浸、飞翔、沉睡或在精神的阴郁里上演神秘的仪式。他画橱窗内外的伶人与模特,表象的微笑与迷茫,画光洁中无助的玩偶被牵引、被迷惑、被抛弃的面孔……在贾穹的作品中,人们能够看到繁杂的泡沫与透明的橱窗,包围着玩具般被符号化生命的玩偶,象征在不同的环境中理想的破灭与幻想的重生。
    这些对文明重组的体验,在曹晖的作品中也能够找到。他的作品,就像一个物质化的灵魂,在城市子夜的街道上游荡。曹晖说:“多少年来,人们视黑夜为恐惧,因为它消弭了周围世界的轮廓和形象,使人们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因为夜晚的无形、无助,人们才把许多在白天清醒理智下不可能发生也无法描述的事物都交给了黑夜,任由自己去发挥、杜撰和想象。”
反思:
当代艺术的精神价值
    正在艺术圈尽可能多的大牌艺术家在Art北京用艺术解构文明、宣布对公共艺术的新体验的时候,艺术家聚集地798同时进行着一场“打擂”式的主题展:艺术不是什么。
    人们在Art北京中被激起的崇拜与幻想,似乎要在这里被解体,而人们在Art北京中再次就艺术本源提出的疑问,也在这里找到了另一种答案。
    这场展览的策展人,正是798艺术节的主策展人王林。王林说:“在中国,艺术太是什么了,太是资本、太是权力、太是江湖、太是利益了。所以,要让艺术从这样一种惯性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中突破出来。”
    在王林看来,当代艺术不是对生活、对时代的简单反映,不是对当代文化的表面呈现。“从精神、文化方面讲,当代艺术是一种揭示,它要去揭示意识形态、文化工业、大众文化和流行艺术等主流话语及背后的真实。这样,当代艺术创作必然具有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否定性思维。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当代艺术呈现了人类精神的需要,也就是精神个性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升华、不断丰富,不能停留在既定的被给予的生活之中。”
博览:
艺术进入生活的体验
    王林的说法加上Art北京“艺术博览会”的定义,让记者不由将艺博会与各种商业、商品博览会作了一次类比。
    对此,Art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说:“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更多人像喜欢汽车展一样去喜欢艺术,这个国家才是真正富强、和平的国家和民族。艺术体现的是真正的国力、真正的软实力。喜欢、购买汽车不用教育,但艺术是需要教育才能让更多人去接受的。今年北京车展有40万人,而我们的展览才有4万人,差距很大,艺术展的观展人应该比车展更多。”
    对于艺术的商品属性,董梦阳也有自己的看法:“艺术品当然有商品属性,但它最重要的一个属性在于审美,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这种东西是无价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