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新“石油战争”

作者:雷志华 王晓薇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24 21:29:50

摘要:新“石油战争”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雷志华 王晓薇 北京报道

   2月19日,伊朗宣布停止向法国和英国供应石油,国际油价随即攀升至9个月以来的新高。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曾一度突破每桶105美元。与19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时期阿拉伯产油国把石油作为武器对抗西方国家相比,如今的世界以及中东地缘政治格局都已完全不同,但波斯湾可能腾起的硝烟,给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造成的冲击或许更大。
    “如果法国与英国签署长期供应合同,那么伊朗将恢复对这两个国家的石油出口。”2月22日,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负责人艾哈迈德·卡勒巴尼就“断油”事件做出了新的表态。艾哈迈德·卡勒巴尼说:“虽然伊朗已停止向英国与法国出口石油,但如果包括道达尔与英国石油在内的公司确实想购买伊朗石油,他们需要签署长期购油合同,并不施加任何先决条件。”这一带有“示好”意味的表态,距离伊朗2月19日高调宣布停止向法国和英国供油仅仅3天。
    伊朗突然“变脸”,是政策调整的前兆还是姿态性的试探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从伊朗选择性“断油”的举措来看,失去欧盟这个市场并非其所愿。不仅如此,伊朗更希望能利用手中的“石油牌”,分化欧盟与美国的对伊制裁联盟。在宣布对英法“断油”两天后的21日,伊朗外长萨利希就表示,伊朗可以成为欧盟国家可靠的能源供应国。他还意有所指地说:“伊朗外交政策的基础是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欧洲国家应该对伊朗采取更独立的外交政策。”
伊朗比利比亚更重要
    “石油输出国组织内第二大、世界第五大产油国。”这是伊朗在与美欧外交博弈中拿石油做筹码的底气所在。伊朗局势升温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11年1月,利比亚局势开始恶化时,国际油价也曾出现大幅上涨。利比亚战争期间,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4月期货价格上涨至每桶121.06美元,纽约商业交易所5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08美元。但本报记者通过对比发现,从利比亚战争开始到结束,国际油价的涨幅为5%,而从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年11月发布对伊核报告,至伊朗今年2月19日对英法“断油”以来,国际油价的涨幅就达到了9%。截至目前,国际油价依然在高位运行。
    但伊朗的底气也并不是很足,对英法“断油”被指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这两国对伊朗石油的依赖程度很小。法国外交部长朱佩对伊朗“断油”回应说:“实际上不是伊朗决定不再供油,而是我们自己决定不再从伊朗进口石油。”此外,80%的外汇收入来自石油出口的现实,给了美欧以停止进口石油掐断伊朗财路的可能性。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控制的世界金融体系,又给通过金融制裁掐断伊朗财路提供了可行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交易渠道的受限无疑会让伊朗石油武器的威力大打折扣。
    伊朗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软肋所在,断油、谈判、军演三管齐下,打出了一套外交组合拳。从2月20日起,伊朗哈塔姆安比亚防空基地在伊南部举行代号为“真主的复仇”防空演习,这次为期4天的演习针对性非常明显,就是应对以色列可能的空袭。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2月22日再次发表讲话,在重申伊朗“核权力”的同时,明确表示“伊朗从未寻求研发核武器,今后也不会研制核武器”。在刚刚结束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伊朗之行中,伊朗一方面表示出会谈的意愿,但同时又拒绝了对方访问“敏感”军事设施的要求。
    伊朗局势波诡云谲,最终都会反映到国际油价上。目前来看,围绕伊朗石油的制裁与反制裁仍将继续,但只要波斯湾局势不失控到走向战争,这轮博弈最终鹿死谁手还很难说。美欧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封锁伊朗的石油出口,而且油价的上涨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伊朗因石油出口减少而带来的损失。但局势恶化导致油价大幅上涨,对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能源需求日增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新兴经济体来说,负面影响决不亚于受金融危机困扰的西方发达国家。
    在这场新石油战争中,以色列起到了特殊作用。
    就伊朗与美欧之间的石油博弈本身来说,以色列可以说是个“局外人”,它的关注点在伊朗的“核”而不是石油问题上。但正是这位“局外人”,有可能导致紧绷而微妙的波斯湾局势出现质变:即以空袭伊朗核设施引燃中东战火。尽管到目前为止,美国仍是对伊朗形势的操盘者,而且发出的明确姿态是通过制裁逼出伊朗内部的变化,但是,作为伊朗最直接的对手,以色列有着远远比美国更强烈的不安全感。在伊朗问题重新成为焦点后,以色列已经多次出现自行其事的迹象。自从去年11月伊朗核危机再次爆发以来,以色列多次释放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的信号,但其最近的表态和行为比以往更令外界担忧。正因为如此,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多尼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最近先后亲赴特拉维夫,在承诺保障以色列安全的同时,力劝以色列不要空袭伊朗核设施。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加季洛夫2月22日也对以色列发出警告,称“任何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都会给中东地区以及整个国际关系体系带来灾难”。
    对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表态,以色列外长利伯曼2月22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说,“以色列政府有责任维护国家和国民的安全,保障国家的未来。以色列会根据国家的利益而做出最佳的决定,美俄不要多管闲事。”18日,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班尼·甘茨更是直白地说:“以色列是自身安全的首要保证者,打不打伊朗,我们有最终决定权。”以色列军队发言人19日表示,以军20日开始在特拉维夫部署“铁穹”火箭弹拦截系统。外界猜测,以色列的一系列举动可能是为空袭伊朗核设施做准备。如果以色列对地缘形势的判断趋于悲观,或者出于国内政治压力,那么,脱离美国“掌控”单边行动的可能并非不存在。一旦这种情况出现,以色列这个特殊的“局外人”,就可能成为这轮石油博弈中的关键角色。
苏格兰:
另一个石油风暴眼
    在远离波斯湾地区的北海油田,同样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今年1月10日,苏格兰首席部长、苏格兰民族党领导人萨蒙德公开宣布,苏格兰计划在2014年秋天举行独立公投,以决定苏格兰是否从英国独立出去。苏格兰脱离英国的诉求,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因素,但目前最根本的动因还是经济利益,北海油田问题即是集中体现。
    早在1977年,苏格兰民族党就以“北海油田属于苏格兰”为竞选口号,掀起过轰轰烈烈的独立公投运动,不过最终公投未过关。
    苏格兰民族党在去年5月的地方议会选举中击败主张维持统一的工党后,独立公投的问题再次被摆上台面。英国政府每年从北海油田获得88亿英镑税收,部分苏格兰人对此颇有微词。苏格兰民族党一直希望通过北海油田的收益,来实现苏格兰的经济繁荣。萨蒙德在宣布独立公投决定后表示,“苏格兰独立后将控制90%的北海油田,这将有望使苏格兰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英国方面显然对此持有意见。”
    2月17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与萨蒙德就独立公投问题举行会谈。卡梅伦承诺,如果公投结果反对独立的话,中央将下放更多权力给苏格兰。但双方在是否赋予苏格兰“财政完全自治权”问题上分歧明显,而财政自治权将直接涉及到北海油田收益划分问题。英国能源部长查尔斯·亨德利的表态更为明确,“如果苏格兰独立,北海石油工业将面临巨大风险,因为只有英国政府才能确保苏格兰在欧洲的影响力,并为北海油气产业创造稳定而持续的生产环境”。北海油田对于苏格兰来说可能仅仅意味着可观的石油收益,但对于英国来说,它还是事关宏观经济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问题,尤其是在中东局势动荡的情况下。
谁是真正的操盘手
    山雨欲来。人们的目光习惯性地瞟向美国。
    2011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报告后,美国和欧盟国家随即表示将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2011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对伊朗石油部门和与伊朗央行有商业往来的外国金融机构实施制裁。随后,美国开始着手组建对伊朗的“石油禁运国际联盟”。
    目前美国的对伊“石油禁运国际联盟”还没完全成型,即使率先响应的欧盟国家内部,也对此存在分歧。受制于核事故后对石油需求的上升,作为盟友的日本也没有对美国言听计从,而是以减少进口代替完全停止进口。美国对伊朗石油的另一进口大户印度的游说也未获成功。数据显示,印度今年1月从伊朗进口的石油达55万桶,超过中国成为伊朗石油最大进口国。伊朗是中国石油重要的进口国,美国财长盖特纳1月访华时,中国在对伊石油禁运问题上并未松口。
    美国仍是国际油价的真正操盘手。从2006年起,美国不断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对于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持续下降,特别是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美国的石油企业与伊朗之间基本没有业务联系。随着美国页岩气技术的成功开发,美国能源供需的结构出现了根本转变。截至2011年10月,美国的能源自给率达到了81%,为1992年以来最高值,远远超过欧盟、日本以及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在能源替代方面,美国也走在了前面,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源以及核能等清洁能源也成为了美国未来能源开发领域的重心。这些变化,为美国从容地与伊朗玩“猫和老鼠”的游戏打下了基础。
    而中国作为伊朗石油的主要进口国,远不可能像美国这样从容。来自美国的能源供应压力,正通过伊朗传导过来。如何面对石油危机可能多点爆发,如何平衡防核不扩散的国际义务与中国能源进口多元稳定之间的关系,正成为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