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卢铿拟提交“万言书”建言调控 称政策“一刀切”

作者:刘勇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21 20:19:38

摘要:卢铿拟提交“万言书”建言调控 称政策“一刀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勇 北京报道

   屡次向政府提交“万字建言”的任志强,因“提不出非市场化的意见”,最近公开表示“不打算再上书建言了”。但任志强的暂时缄默,并不代表其他开发商采取同样的态度。
    日前,辽宁省政协常委、海尔地产董事长兼CEO卢铿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将在一个月之内向辽宁省政协提交一份120余条、超过一万字的提案,并通过辽宁省政协提交全国政协。
    这份“万言书”将涉及房地产行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土地、税收、融资、保障房等等。但卢铿强调,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是当今中国房地产问题的根源所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土地供应。他亦表示,一刀切的调控政策“用药过猛”,应允许地方政府进行微调,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限购政策。
应允许地方
对限购政策微调
    卢铿的这份超过一万字的提案被业内普遍称之为“万言书”。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份,卢铿就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这份提案。由此可见,卢铿为此至少准备了半年时间。
    从事房地产行业已经超过20年的卢铿将该行业的现状称之为“最乱的时候”。卢铿表示,现在的房地产行业乱象丛生。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土地卖不出去,感觉乱。开发商不让卖房子,存货太多,感觉乱。老百姓也不知道现在该不该买房子,也感觉乱。
    但是,与之前反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态度不同,如今卢铿认为,调控政策是必要的。
    卢铿曾在2009年表示,对房地产行业最好的政策,就是不出政策。政策频出,必然给市场传导出不好的信号。而针对急剧变化的政策,市场上亦没有做出积极的反应,很多政策最终甚至变成了“一纸空文”。
    而日前,卢铿向本报记者表示,楼市的调控应该持续地进行。但他认为,目前的限购政策存在很大的问题。房子是属于全社会的资产,限购使房子卖不出去,导致库存猛增,这是对社会资产的浪费。房地产市场需要重新活跃,这不代表房价的反弹和飙升。如果房地产倒下了,至少97个行业将受到影响,现在钢铁行业已经出现问题。
    在和讯网举办的“变局下中国地产价值新方向暨第二届地产金融创新峰会”上,卢铿表示,政策需要一些必要的调整。要注意方法和效果。关键是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地方政府进行微调。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限购令比较科学。在他看来,长沙采取的90平米以上不限购的政策正是地方政府对政策微调的典范。
    然而,正是长沙的“温和”的限购政策使长沙成为今年房价涨幅居前的城市之一。据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长沙成为环比涨幅最高的二线城市,环比上涨0.3%。
    对此,卢铿提出,适度增收再交易环节的税,避免短期交易,比如一年内交易,可以征收50%的税,逐年递减10%,到五六年后不再征税,这样扛得住的人可以扛,扛不住的人短期不会炒房了。没有炒房的人会扛五六年的时间。
    10月11日,广东佛山限购令被松绑不到12小时就旋即恢复的事件引人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个被业界称之为“佛山起义失败”的事件表现出,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限购城市的成交量处于回落之中,加上房地产企业对于拿地变得更加谨慎,土地市场的趋冷,这都使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
    对此,卢铿坦言,佛山事件令人深思,现在,面对一刀切的调控政策,地方政府已经找到了一些对策。
土地是
问题根源所在
    卢铿认为,房价高是因为成本高,成本高是因为地价高,地价高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别的财政渠道,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土地供应的问题。
    事实上,改变中国土地制度的呼声由来已久,包括聂梅生、任志强在内的行业内人士多次提及土地制度问题,任志强曾表示,土地制度是根本,不解决土地制度问题,永远解决不了房地产调控的问题。
    对于解决土地制度的措施,卢铿建言,应当增加土地供应,完善土地供应结构,实现新的土地改革。同时,不要简单地采用价高者得的方式,而采用招标的方式。土地少是因为18亿亩耕地的高压线碰不得,在提高单位产量的前提下,18亿亩的土地“红线”并不是不能碰。此外,有些地方应允许适度填海。
    但是,包括卢铿在内的业内人士都承认,改变现行的土地制度非常困难,中国的土地财政短期内没法替代,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仍然无法改变。
    最近,房地产行业的金融环境备受关注。日前,继有关部门叫停银行销售信托产品之后,建行等银行纷纷上浮首套房贷款利率。
    对此,卢铿直言:“不公平。”
    卢铿还表示,中小房地产企业为社会带来大量就业,却在融资平台上难以得到和国企相同的待遇,现在有的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超过百分之百。如今,房地产行业利润下降,中小房企面临着“不高成本融资马上死,高成本融资慢慢死”的窘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