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心安”“健心”“群众的需要”“土壤”:三地分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经验“关键词”

作者:颜源 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3-22 17:09:13

摘要:20日下午,山东省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栾兴刚,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宣传部部位委员、市文明办副主任蔡磊,江西省委政法委综治督导处处长万东林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成效交流。

“心安”“健心”“群众的需要”“土壤”:三地分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经验“关键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颜源 于娜 滨州报道

3月20日—3月22日,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华夏时报社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

本次活动以“奋进新征程 激发心力量”为主题,来自国家心理健康领域主管单位领导、行业资深专家学者、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主要问题与挑战,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20日下午,大会进行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成效交流,每个试点地区代表进行10分钟报告,然后由2名专家依次点评。

进行第一场成效交流的有山东省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栾兴刚,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宣传部部位委员、市文明办副主任蔡磊,江西省委政法委综治督导处处长万东林。点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奎、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教授贾福军。

试点成效交流

栾兴刚表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强化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服务社会的民生工程。为了规范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安定和谐进步,滨州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出台《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下称《条例》),这也是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的地方性法规。

他进一步介绍了滨州市的具体做法:一是坚持服务大局,高站位谋划选题。滨州市委从社会稳定、溯源治理出发,将人民群众对解决心理问题的新需求纳入市域社会治理总体布局,并以创建全国首个心安城市为抓手,以社会心理服务助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管立法原则,紧紧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将《条例》列入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并于2023年8月审议通过。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高标准创新立法。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立法为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征求1280余条意见建议,梳理出需要立法解决的6个方面重点问题,为法规顺利出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坚持立行并重,高效能推动实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滨州市委高度重视《条例》实施工作,作出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贯彻落实《条例》要求,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把法规实施和立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要点,推动法规实施进一步执法纳入监察,融入司法,列入普法,确保《条例》制度设计和具体规定,有效转化为现实治理效能。

近年来,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法治护航心安城市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推动作用,在立法权限范围内还相继出台了《滨州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滨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滨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多元矛盾化解纠纷、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等方面立法,着力打造立体、系统性、整体性法规保障体系,持续为心安城市和品质滨州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蔡磊表示,张家港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张家港将社会心理服务与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协同推进、全域实施,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紧贴群众需求,具有张家港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努力培育市民现代文明素养,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力量。主要做法有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统筹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我们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的工作模式,高质量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加强制度设计,体系化部署;其次是加强组织保障实体化推进,把社会心理服务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再次是加强过程管理,规范化实施,制定全员参与、重点排查、定期筛查、分类疏导、精准干预的工作流程。

二是全域覆盖,织密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我们坚持群众在哪里,社会心理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持续构筑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阵地网络。首先是健全市级核心阵地,建成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开心驿站,并开发全国首个县级市心理服务云平台;其次是打造行业部门枢纽载体,卫健、法院、公安、教育以及工青妇等部门因地制宜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分中心,专业功能室、职工心理服务空间等多个载体,分众开展心理服务;再次是布局基层服务网格,实现市政村三级全覆盖。

三是全力培育,建强社会心理服务队伍。专业高效有温度的服务队伍是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关键一环,我们整合各类资源,汇聚多方力量。首先是引入专家团;其次是培育主力军,整合高校、中小学、医院和社会组织等各方专业力量;三是拓展生力军,依托基层文明实践所站以及志愿服务组织,以基层网格员、人民台阶员、乡贤能人为重点,加强社会心理培训,将心理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四是全民健心,拓展社会心理服务项目。我们坚持从心出发,用心服务,同心而行的工作导向,做深做实心理服务,以全民健心、滋润人心、凝聚人心。首先是深摸排,强化科学分析,发挥热心电话的作用,专题开采居民社会心态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次是广拓展,延伸服务触角,以心理科普、双百公益行等品牌项目为载体,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再次是细分类,关爱重点人群,针对23.7万名未成年人群体,开展生命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活动。

万东林介绍道,2023年7月—12月,江西省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大讲堂活动,半年累计举办宣讲活动16861场,受众148万人次。并在活动中、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做法

从活动背景来看。2021年7月由江西省委政法委、江西省卫健委主办,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承办966525社会心理服务热线正式开通,旨在通过这个通道为求助者提供专业、私密、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截至到3月19号晚上24点,这条热线累计有效接通群众来电11.5万余个,接线时长超过196万分钟,实施高危心理危机干预133例,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社会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远远不够,二是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力量严重匮乏,三是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急需予以关注。四是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个体矛盾激化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心理热线为主动求助者提供了专业指导,这也是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的大概背景。

从主要过程来看。我们细选100个专题,精挑600名讲师,在江西省100个县市区同步开展宣讲,力求组织有力,实施有序。完成1万多场心理健康大讲堂,整个过程大概经历了6个阶段。一是确定宣讲专题,二是组建讲师队伍,三是集中备课评课,四是进行供需对接,五是举行现场讲座,最后一步是课程录制回放并统一上传到江西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平台。

从活动启示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识到位是前提,认识不清,百忙也是白忙;二是群众需求是土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再是群众生活的调剂品,而应该逐渐成为幸福生活的必需品;三是资源融合是重点,主办方搭建平台,把分散的心理咨询师组织起来,当我变成我们,当微光变成火炬就可以形成服务群众的磅礴力量;四是精准服务是关键。当前社会治理主题多元,需求多样,但是传统的服务供给方式非常单一。在活动中,组织者充分尊重受众群体的主体地位,力求让每一个人能听得懂、学得会,大大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家点评试点做法

三个试点城市交流经验过后,两位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刘正奎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谈了三点感受。第一是这三个报告充分体现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基本理念。心理学的名词比较多,在社会心理服务之前出现过很多,比如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心理援助等。而社会心理服务这个概念反映了不一样的关系。治疗更多是反映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咨询是反映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关系。而社会心理服务的核心是服务,服务背后是人民,是为人民服务。从报告里面可以看到,“心安”“健心”“群众的需要”“土壤”,它的用词更多是反映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另外,心理学以前的干预方法更多是在个体上,而社会心理服务不仅强调个体,还有家庭群体、组织甚至文化,所以可以从三个报告里面看到它涉及到很多部门、很多主体。

第二是这几个报告都把针对性问题和系统解决结合起来。第一个报告聚焦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出台《条例》这一创新性高标准立法来保障其顺利推进。第二个报告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文明素养以赋能美好生活。第三个报告关注到民众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匮乏、污名化严重等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具体方案。这三个报告都是用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并特别强调了多元主体的参与和支撑体系的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其“建设”过程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贯穿了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个动态过程。

第三是地域特色甚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从这些模式里面可以看到文化、政策、方法、机制以及实施路径的创新点,具有非常好的推广价值。

贾福军对三个试点城市分别进行了分析与点评。首先,他肯定了滨州在法治化和标准化方面的积极探索,认为其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他表示,滨州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率先实现了法治化,推出了地方法规《条例》,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层面,协调难度较大。通过法治化,滨州成功克服了因领导风格、重视程度以及班子更替等客观因素带来的工作推进难题,确保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连续性、标准化和一致性。法治化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除了法治化,滨州还注重标准化建设。

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各地虽然都在积极探索,但模式各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反过来看滨州的模式,法治化就是标准化的升华,在滨州范围内这就是标准,法律法规确定了,这是滨州经验最鲜明的特点。

贾福军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督导专家,曾在张家港进行过深入调研,对其工作成效有着切身的体会。他表示,张家港市作为苏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展现出了很好的示范。不同于许多地方仅在“点”上进行局部尝试,张家港市在基层实现了全面的“面”上覆盖,真正做到了动员社会、社区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另外,张家港市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特别注重与市民素养提升的有机结合。他们充分发挥文明办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文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

针对江西政法委领导的报告,贾福军认为它主要讲了科普怎么做。第一,江西的科普服务做的很务实,是先通过调研数据发现问题,然后采取措施,从调研中发现问题,送课上门,而不是被动的等着服务。第二,这些科普课程是按精品课程来做的,江西召集了大量的专业人员,包括骨干和带头人。制作出普通市民也能理解接受的课件。

编辑:冯樱子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