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值器械应用场景有望进一步扩容:74种药品新增进北京医保,多项创新器械首次纳入收费目录
迈迪顶峰董事长孟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帮助国家和社会减轻脑梗患者的治疗负担,节约医疗成本。此次,迈迪顶峰创新开发的预防心源性卒中(脑梗)的左心耳闭合系统通过北京市医保局评审,意味着患者可以在北京市内各医院可以直接应用,我国的房颤治疗模式正式迈入心脑同治时代。”
恒瑞医药两款新药获批上市,国内药企破局“内卷”谋划“出海”「解码创新药之一」
恒瑞医药相关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整个行业的内卷,恒瑞正在布局差异化发展策略,更多拓展竞争没那么激烈而临床又有需求的领域,形成自己的特点和竞争力,真正给患者带来福祉。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恒瑞也将逐步实现仿制药与新药收入的转化。
惟实励新,精进臻善一一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2022年新年贺词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在这岁序更替、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谨向所有美年大健康、慈铭、美兆和奥亚的同仁们、家人们恭贺新年!向支持美年健康的朋友们、伙伴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最诚挚的问候!
“妖股”九安医疗跌停收官,鱼跃医疗挤掉欧普康视跻身市值前十「医疗器械周榜」
A股医疗器械行业市值TOP10榜单中,股价顺应板块拉升色调,本周仅爱尔眼科、复星医药股价下跌,其8只股价上涨。流通市值方面,榜单中除爱尔眼科、复星医药市值缩水,另8家公司市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具体排名表现与上周相比无明显变化,仅鱼跃医疗挤掉欧普康视跻身前十。
从疫苗、中和抗体到小分子口服药,一场与新冠病毒变异的赛跑「问计2022」
在两年间,新冠疫苗相继问世,多款中和抗体药物获批,近日两款小分子口服药也相继获得紧急使用授权。这些都是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也是抗疫的有力手段,在“疫苗+中和抗体+小分子口服药”的组合拳下,全球有望走出新冠病毒的阴霾。
心脏冠脉支架集采落地这一年:他们的人生因此而改变「问计2022」
“那天是我的手术日,时间排的很紧,来不及看全文。但却至今都清楚记得两个数字,700元和93%。”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魏陆(化名)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忆道。
集采,不仅仅是药便宜了,还有用药结构的腾笼换鸟「问计2022」
自2019年至今,国家已推行六批集采,覆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乙肝、肿瘤等领域的234种药品,平均降幅在53%左右。截至2021年9月,集采已累计节省费用约2500亿元。
“100根香蕉的辐射量”背后:一次平扫探究胸痛胸闷病因,“智能健康管理”新时代开启
通过 AI算法辅助判读,医生可获得肺结节、钙化积分评估两份报告。“这对于被检查人而言,一次平扫承受的辐射相当于吃掉100根香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影像科主任徐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制药行业火热收官,中药板块领涨,龙头片仔癀遇冷「制药行业周榜」
回顾本周行情,市值排名前十的股票中,本周涨幅最大的是泰格医药,周涨幅为7.90%,报收于127.8元/股,总市值为1114.98亿元;涨幅排名二、三位的分别是药明康德和云南白药,周涨幅分别为5.85%和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