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姚树坤: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重视三级医院科室和医师过度专科化现象

作者:郭怡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11 19:58:26

摘要:回顾今年两会期间,姚树坤关注基层卫生服务建设和三级医院诊疗专科化,曾提交《关于以医防融合服务为基础,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案》、《三级医院科室设置和医师技能过度专科化需引起高度重视的提案》等。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姚树坤: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重视三级医院科室和医师过度专科化现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姚树坤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贯彻两会精神,画好最大同心圆。这是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的天职、使命、职责、义务。作为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感到每年两会都有新的重要成果,每次都有新的重大收获。总书记提出的5个‘必由之路’和5个‘有利条件’两大重要论断,为我们做好今年乃至今后的工作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增添了动力。”

回顾今年两会期间,姚树坤关注基层卫生服务建设和三级医院诊疗专科化,曾提交《关于以医防融合服务为基础,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案》、《三级医院科室设置和医师技能过度专科化需引起高度重视的提案》等。

姚树坤表示,基层医疗服务包括“医”和“防”两条线、“医”“防”均弱,二者融合形神不兼备,临床与公共卫生协同不畅,严重影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而在城市三级医院的过度专科化也已造成医疗服务困境。一方面,不利于青年医师培养;另一方面,多专科诊治造成用药过多、检查过度。更为重要的是医生忽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的全病程管理。

姚树坤建议,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专业复合能力;加强信息化融合建设;逐步恢复大内科、大外科建制;青年医师培训中更应该强调整体思维。

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

这些关键词与姚树坤对基层医疗的重视不谋而合。在他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带来巨大考验,显示出我国部分地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仍有很大不足。“医”“防”两条线二者融合形神不兼备。

一方面,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构成欠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人员缺乏;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以初级职称为多,以中专、大专学历为主。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综合水平较低,缺乏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中坚骨干力量。

另一方面,基层公共卫生从业者存在知识与技能短板。目前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兼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护理、临床人员缺乏基础公共卫生知识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又缺乏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信息分离。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医疗服务采用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基层与省、市级医疗机构也未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部分向上转诊就医患者信息无法来源于基层并及时反馈至基层,影响大病、慢病的及时有效管理。

因此,姚树坤建议,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核心是人才。一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设置公共卫生医师配备标准。二是鼓励公共卫生人员下沉基层。三是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在基层建立相应的社区或乡镇示范性全科医师服务中心;联合医学高校、医学中心成立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制定具体政策,建立有效机制,激励高水平医生留在基层。比如,鼓励医学院校为农村定向培养医学生,由当地政府支付学费,要求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提供服务。“但能不能留住人恐怕是个大难题。因为基层待遇低,往往高水平的医生都外流到县医院或乡镇卫生院了。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基层的卫生服务能力明显下降,年轻医生来了看到学过的知识用不上,也没有提高水平的机会和条件,依然还会选择离开。”姚树坤忧虑道。

此外,姚树坤还建议,加强基层信息化融合建设。将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远程影像诊断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格式、架构、统计指标等,解决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绝缘”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

过度专科化带来诊疗资源浪费

精准发现基层的切实短板与姚树坤曾经的乡村医生经历密不可分。姚树坤回忆道,“考大学以前,我做过近4年的乡村医生。彼时,医疗条件比较差,老百姓收入很低,村医都是地地道道的全科医生。不管是老人还是儿童,不管是妇科病还是外科病,全部由村医一人处理。”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相互统一。各系统、各脏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下协调保持健康的生理功能。而疾病表现在人身上也会存在相互关联,一个系统患病影响多个系统,一个器官的疾病表现出其它脏器的症状。”姚树坤说。

事实上,姚树坤表达的并非一个中医学观点,西医的泛血管理论同样体现了整体观。2002年,西方学者正式提出“泛血管”疾病概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校翁建平均参与“泛血管学研究”。

即便如此,现在医院科室设置越分越细,以至过度专科化现象愈演愈烈,姚树坤详细揭示了问题所在。三级医院已极少设有大内科、大外科专业,二级学科(专业)、三级学科(专科)乃至四级学科(亚专科)林立,由此造成临床医师的执业范围和知识技能过于狭窄,有的医师只会看一个病,跨专科的病不会诊治。甚至在有些专科医院,眼科被划分为11个专科,初诊的眼病患者,到医院挂号不知道找哪位医师。

不仅如此,过度专科化造成医师知识面过于狭窄,缺乏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见到多系统症状的患者,开出的检验、检查大撒网,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保费用。临床用药过多,毒副作用不可避免。中老年常同时患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与各类血管病。但就诊时必须辗转多个科室、求助多位医师,每个专科医师只会开各自专科用药,每位患者常服用5-10种药物。无形中累积并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同时过度专科化使得医师只善于线性思维,不利于青年医师培养。如患者主诉心慌就只想到心脏病,立即开出心电图、超声心动等心脏检查,不能想到其他系统疾病引起心慌的可能性。面对一个复杂或多系统疾病的患者,一个医师束手无策,需要多个专科的医师会诊,多个专科提出的治疗方案无法整合用于患者救治。

最为重要的是,过度专科化最终的受害者是广大患者。患者多个专科挂号,医师之间“铁路巡警,各管一段”,遇到复杂疑难病人则相互推诿。做多种检查,服用多种药物。最后结果是增加患者负担,包括病痛负担、精神负担、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医保负担。患有多种疾病的中老年人在医院就诊过程中常常发出诸多的抱怨。

对此,姚树坤建议,逐步恢复大内科、大外科建制;青年医师培训中更强调整体思维。“目前西方几乎所有综合医院的病床设置都是大内科、大外科这样覆盖各个二级学科(专业)。只有遇到专科技能要求非常高的患者,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心律失常射频治疗,才会请专科医师完成以上操作。”

姚树坤还建议,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要求出发,在住培基地逐步恢复大内科、普通外科设置,青年医师培训中更应该强调整体思维,即大内科、大外科思维和医疗模式。培养真正满足临床需求的合格临床医师,更高水平提供高效医疗服务,同时节省医疗资源和医保经费,为健康中国战略做出贡献。编辑:于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