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专栏

2022年能否靠超预期举措来扭转“预期转弱”

2022年能否靠超预期举措来扭转“预期转弱”

总之,供给冲击更多是由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属于短期因素,今后随着疫情的好转,自然会改观。但预期转弱是内在原因,除了通过政策来改变预期外,还可以深入分析哪些预期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哪些预期将有利于促进投资,哪些预期有利于增强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信心,有利于构筑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大底。

李迅雷2021-12-22 10:29:25
523
华夏时评:政策发力靠前,稳中求进可期

华夏时评:政策发力靠前,稳中求进可期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如何破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基本面不改,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本报评论员2021-12-17 23:31:59
全球碳中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

全球碳中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

2016-2020年间全球在碳中和领域的年平均投资规模约为2万亿美元,2030年年均投资规模需逐步升至5万亿美元;近年来能源相关的资本开支在全球GDP中占比约为2.5%,2030年将逐步升至4.5%,将对全球资本开支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2019年全球资本形成总额约为22万亿美元)。

李超2021-12-16 14:31:59
华夏时评: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积极稳妥保证增长

华夏时评: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积极稳妥保证增长

我们相信,对2022年的经济形势,市场将会持有更为乐观务实的预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而市场的积极回应,将会是稳定明年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坚实基础。

本报评论员2021-12-10 20:42:02
创新至善 赋能腾飞

创新至善 赋能腾飞

阅读《航空都市:创新未来城市版图》一书之后,印象颇深的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航空都市借助机场“点到点”的航线连接效率与开放水平,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贾康2021-12-10 16:07:49
2022年十大经济政策看点

2022年十大经济政策看点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政治局会议强调凸显“稳”的基调并不多见,十大经济政策看点值得关注。

连平2021-12-9 11:31:01
华夏时评:整治滥用市场地位,保护中小企业主体

华夏时评:整治滥用市场地位,保护中小企业主体

在国内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保护市场主体,尤其是众多的中小企业主体,就是保持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方方面面,更多更到位的帮扶措施,越细致越好,越能落到实处越好。

本报评论员2021-12-3 19:48:22
华夏时评:养老新举措需下大力气落实

华夏时评:养老新举措需下大力气落实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则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的举措。

本报评论员2021-11-26 18:46:29
货币政策仍需坚持“以我为主”

货币政策仍需坚持“以我为主”

2020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全球疫情肆虐下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但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来看,四季度及明年,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

连平2021-11-19 19:14:15
华夏时评:互利双赢,共同把“蛋糕”做大

华夏时评:互利双赢,共同把“蛋糕”做大

中美经贸关系,在互利双赢、在商言商的基础上,相向而行,才能支持世界经济的复苏,这是两个大国的责任。

本报评论员2021-11-19 19:13:36
  • 益思

    益思

    “益思”是华夏公益特别推出的一档公益评论专栏,结合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携手各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解读国家政策,普及公益法律,建言献计,为完善公益慈善思想、提升行业发展理念而持续努力,共创美好。

  • 荀玉根

    荀玉根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李迅雷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李锦

    李锦

    著名国企学者,教授,长江商学院大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新华社工作36年。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 金海年

    金海年

    诺亚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华夏时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