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栏

今年房地产市场能否迎来“柳暗花明”?
2023年房地产市场有望走出止跌、企稳、回升的走势。热点城市销量和房价可能在二季度企稳回升,土地市场改善大致滞后于销售一个季度左右。新开工进程加快,投资将稍滞后于新开工触底企稳,预计全年房地产投资跌幅为5%左右,较2022年明显收窄。

再议超额储蓄
2022年下半年楼市出现了停贷断贷风波,冲击了居民的购房情绪,也使得居民选择把钱先留在手里。理财净值化转型和房住不炒都属于中长期的政策取向,与疫情并未关联,所以我们认为即便疫情结束,超额储蓄仍然可能继续上升。

华夏时评:“提前还贷”也应视为商业银行的商机
金融监管层和金融机构主动出手,还款难得到了快速缓解。预约必须排几个月、并且有额度限制的情况,变成了现在只要有资金,有银行立马就可以办理,甚至有银行线上线下都可以办理,额度限制也被取消了。当然因为提前还款的客户较多,一些银行的排队申请仍旧比较长,但改进正在加速推进。

华夏时评:促消费正当其时,拉投资劲不可松
20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消费、投资和外贸,一个都不能放松,才能做到化解总需求不足这个主要矛盾。

如何创造性理解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我们认为,对央国企上市公司的重新估值,是创造性理解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核心。建议充分考虑央国企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新发展模式中的贡献、盈利能力稳健驱动高分红和高股息率,叠加央国企抵御经济周期波动、通过收购资产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在经济好转后明显获益,均指向央国企的估值提升逻辑。

中国特色注册制对资本市场的深远影响
既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又处于行业细分龙头的高成长科技公司将表现更佳。对于国企央企而言,当前央企上市公司估值处于低位,优质国有企业被持续低估,难以匹配服务国企改革的要求,央企在资本市场的“价值低估”与国家鼓励“做大做强”目标的矛盾逐渐凸显。全面注册制下,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大幅“折价”趋势将得以扭转。

疫后重点关注年轻人消费
我们认为,90后、Z世代(95——09年出生人群)已逐渐成长为消费主力军,且新冠流行对于年轻人的消费活动影响较小,本轮消费复苏应该重点关注年轻人消费。

华夏时评:开门红到节节高,各地与时间赛跑
开年“拼经济”,与时间赛跑,我们一定不能忘记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那就是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是不断加大合理有效的投资,让中国经济的生产力,变得更加高效有力,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