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宏观

GDP同比环比双转正 国外多家机构上调对中国经济预期
“我国国内需求强劲,产业链完善,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发力发展的数字经济、对外开放等,都是中国经济加速恢复活力的关键因素。”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单月销售额同比上涨16% 近三年成色最好的楼市“金九”呼之欲出
张大伟认为,这些政策抑制了市场过热,但调控的力度一般,没有明显影响市场销售,依然保持整体市场的平稳发展。不过,他认为房地产调控最宽松的2020年上半年已经过去了,虽然各地收紧的调控政策虽然力度不大,但依然代表了房地产调控的趋势是一城一策、房住不炒,只要上涨过快必然会导致调控升级。

PPI 9月超预期下跌 年内继续好转但仍难回正
在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看来,经济复苏势头向好,PPI仍有回升动力。从生产端看,国内工业生产保持良好势头;从需求端看,出口贸易9月保持强势增长,广义赤字的逐步落地对于基建投资上行有一定支撑。不过,他也表示,在供给扰动下降、需求侧没有强劲政策刺激的前提下,PPI将延续低斜率修复趋势。

外资大幅增持人民币资产 专家:应尽快建立新国际化体系 强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要明确外资的开放领域和范围,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在营商环境、透明度和监管领域都要有所提高;强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准入前国民待遇,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统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提升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何青表示。

地方债发行月内冲刺:快发早用,10月超4000亿元债券待发
“和去年相比,今年地方债整体供给时间提早、供给量增大。今年1月21日,我们发行了今年第一批地方债,比去年提前了一个月。”一位不具姓名的地方财政局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PPP再迎机遇期:广西打响百日攻坚战 各地高调借PPP稳增长促发展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在基建投资上加大力度,以稳定经济。因为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只剩投资可指望,而投资中,制造业固投、房地产投资料是负增长或持平,剩下基建投资一柱擎天。”济邦咨询董事长张燎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深圳综改试点方案:扩权不扩容 深港将高水平合作
“这意味着深圳的土地改革已经深入到更深层次,探索未来土地管理制度突破的可能性。”10月13日,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次印发的方案,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全面落实2019年8月18日发布的《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并将成为深圳主动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最高指导纲领。

“十四五”大气治理展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为重点目标,低碳技术将迎风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贺克斌表示,针对全世界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三类典型的大气混合污染,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酸雨污染治理,目前还在持续深入完成PM2.5的治理,下一步要尽快遏制臭氧上升的趋势。因此在“十四五”期间,要把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纳入日程。

各地掀起重大项目开工潮:9月总投资近2.8万亿,四季度将持续加码
那么,今年第四季度还会延续这样的投资势头吗?10月11日,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四季度各地的项目都会落地,都会有投资。“我想整个华北以南,只要是不受气候影响,投资都会加快,因为大家都希望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能够加把劲,把一些损失夺回来。”叶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