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宏观

全球货币政策进入0利率“无人区” 中国该如何应对?
“现在货币政策面临的核心主题,就是政策空间在大幅度收窄,虽然我们用新政策工具打开了一部分政策空间,但是未来仍会持续受制于低利率时代,未来怎样拓展新的政策空间,未雨绸缪,值得注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表示。

自贸港22条“特别措施”新鲜出炉 大开放“先手”落子海南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海南代表了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更高水平。“《意见》体现出我国正在实行更加全面、立体性、系统性的开放。”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猪”飞不动了!3月CPI由负转正,猪肉价格重回10元区
“当前,猪肉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价格也会逐渐向下。但猪价不应过低,应稳定市场肉价,减轻猪农的负担,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减少养殖成本,增加其收益,以实现养猪市场的平衡。”国务院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对此表示。

新增地方债开闸:一季度发行大幅下降,二季度或迎来发债高峰
按照各地陆续披露的数据来看,二季度新增一般债券发行量已经超过2000亿元,专项债发行量超过5000亿元,其中,山东、吉林、广西等地均计划在4月发行新增专项债券,总发行额度明显增加。

“十八大”后政治局会议首次聚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中部崛起再发力!
至今,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多个自主创新示范区、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加上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经济潜力不可限量。这也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聚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惊艳”开门红:专家预测一季度GDP同比上涨或达20%
早在1-2月经济数据陆续发出的时候,一季度迅猛增长的趋势已经可见一斑。比如,前两个月的进出口商品总额增长3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0%,工业增加值增长35.1%……这让不少市场人士在预测一季度数据时,将目标值定在了20%上下。

“一箱难求”卷土重来!苏伊士运河拥堵致全球贸易一周损失至少60亿美元,中欧班列受益增长
由于运河受阻,海运停滞,大量企业将目光放在了中欧班列上。在郑州国际陆港内,集装箱货车排起了长队,有货运企业近一周内业务量增长3成。在市场人士看来,中欧班列的市场认可度逐渐攀升,经过此次事件,其可靠性也更加凸显,未来,会有更多的客户选择中欧班列运输。

碳排放交易制度立法迈大步:欺诈、恶意串通等违规交易最高罚款1000万
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下称“《条例》”)意见的通知。根据《条例》,碳排放配额分配将包括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

各国收入不平等加剧? 专家:设计“中国方案”减弱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赵忠建议,应从三方面发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抓住农民工群体;保持收入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借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收入水平。此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还需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潜在冲击。

滕泰:双循环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应鼓励新供给、降低融资成本|华夏机构投资者年会
3月27日,在“华夏机构投资者年会暨第十四届金蝉奖颁奖盛典”上,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不平衡增长引发的逆全球化和贸易摩擦有可能成为一种长期现象。这种情况下,欧洲、美国对中国联手实行经济等方面的打压,最近的“新疆棉花”事件很可能不会是一个短期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