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宏观

集中供地大幕拉开:十城市揽金近5000亿,房企热情高涨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两集中供地,很多城市在土地策略方面做了调整,是为了实现“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目的,对未来房价的控制起到了很好的调价作用。

各地加速推进“双碳”转型 :内蒙古、山东严控高耗能产业,四川、上海争当先锋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了各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进展发现,应相关部门的要求,各地均在积极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此外,内蒙古、宁夏、山东等能源大省纷纷发文强调严控焦炭、化工等高耗能产业,而一些东部沿海和可再生能源富集的地区,如上海、四川等地,正在筹划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4月CPI环比微降:猪肉价格连降15周,年内通胀压力可控
“CPI符合预期,从主要分项环比来看,食品下降2.4%,主因猪肉、鲜菜等价格回落;非食品环比0.2%,主因工业消费品、假期旅游服务等涨价。年内CPI通胀压力可控,后续关注核心CPI回升节奏和幅度。”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房地产税要来了?财政部今年四次提及透露出什么信号
当前,房地产税法还没有明确的立法时间表。按照立法规划,房地产税属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第一类项目,即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但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中,并未提及房地产税立法,这说明房地产税年内不可能出台。

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总人口超过14亿,两省份人口破亿,哪6个省份人口减少了?
5月11日上午,备受关注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七人普”)主要数据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10年间,我国人口的主要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

4月进出口超预期增长:机电领跑,服贸转正
“从去年6月份起,我国外贸进出口已连续11个月实现正增长,与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前4个月的进出口增速高达21.8%,这说明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外贸政策措施有力有效。”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

京沪高铁结束“至暗时刻”:客流大幅回升,今年净利润或超90亿
5月7日,在京沪高铁2020年度业绩会上,总会计师温伟明表示,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缓和,人们出行的需求猛然上升,4月以来,京沪高铁客流恢复速度明显加快。在中信证券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扈世民看来,京沪高铁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今年业绩修复已经可以确定,预计2021年京沪高铁净利润85亿—95亿元。

五一国内旅游收入超千亿强势复苏 消博会预告大消费归来
在5月7日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仅浙江就达成签约金额609亿元,涉及投资、贸易等领域。在开幕贺信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消费品博览会有利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市场机遇,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也有利于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优质消费品。

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碳达峰、碳中和” 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倒计时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指出,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强调发展新能源,这当中不仅包括能源获取环节,还包括储能环节,值得市场重视。

国铁集团总会计师杨省世:货运破纪录,债务仍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的疫情下,国铁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手段,保持大动脉安全畅通,统筹疫情防控和铁路重点工作,发挥全国铁路“一盘棋”的优势,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在2020年实现了货运日均装车历史新高;铁路投资超额完成任务,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