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李超:两个大循环的另类观

作者:李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7-22 14:04:15

摘要: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需和外需共振将经济增速拉回到合理区间,调查失业率稳在6.0%以下,完成全年政策目标无需担心。

李超:两个大循环的另类观

李超

两个大循环观点的提出是全局性的谋划

聚焦“两个大循环”。6月5日,习总书记提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6月18日,刘鹤副总理再次表示“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习总书记和刘鹤副总理先后发声表明,市场需对“两个大循环”更加关注。

两个大循环观点的提出是全局性的谋划,关系着未来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认为,总书记提出关于两个大循环的观点是全局性的谋划,当前我国经济领先性企稳,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快内需体系构建,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国内大循环;在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国内大循环的良性表现将有助于发挥我国供给优势,形成国际与国内相互促进的大循环,目前来看,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传统的需求侧视角是替代论:外需不行就要发展内需

疫情拖累全球,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外需首当其冲。

传统需求侧对冲政策思路是“东边不亮西边亮,外需不行搞内需”,通过地产、基建、消费等内需政策刺激来拉动经济增长,弥补外需的下滑,发挥内需的替代作用。

但传统内需政策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基建、地产等逆周期刺激政策会导致宏观杠杆率上升、债务高企和资产价格泡沫(三高——高杠杆、高债务和高房价)。

2020年当前,我国逆周期政策是在保就业的前提下适当拉动需求,而非大规模逆周期政策刺激,投资方面,新老基建同时发力、稳住地产投资;消费方面以恢复为主、刺激为辅。内需渐进式修复,并没有表现出很强(并未看到“报复性”消费、“天量”项目投资),也不需要很强,当前中国与全球的疫情和经济走势分化,我国抗疫成效好,经济在全球领先性复苏。

因此,政策思路不能用传统的需求侧替代思维来判断,海外需求萎缩不能理解为就要通过国内需求给予弥补。

同时,出口转内销并非一蹴而就,存在市场、产品、标准等诸多差异。需求侧“替代论”的前提之一是,外需不振导致出口不畅,那么可以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内部消化”出口品,事实上,出口转内销并非一蹴而就,市场、产品、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将会影响出口向内销转化;如海外与国内市场主体不同,因而产品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海外与国内的产品标准不同,导致产品难以快速内部消化,部分外向型企业以大规模代工为主,难以快速适应国内柔性化生产的要求。

国家政策主要在于保企业,而非发挥替代作用。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十项措施促进出口转内销。我们认为,国家政策核心是保企业而非发挥替代作用,《意见》的核心思想是多措并举来稳住外贸基本盘、保障产业链稳定、重点支持供应链体系上的外贸企业和中小微企业。

供给侧视角是促进论:提升国内供给,弥补海外供给不足

相比需求侧是替代视角,供给侧的促进视角更为重要。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一般观点会认为外需尤其是出口受到极大冲击和挑战,所以应该促进出口转内销,重点通过国内大循环拉动内需替代外需,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新冠疫情既冲击需求也冲击供给,相比需求侧替代视角,供给侧的促进视角更为重要,在海外生产供给大幅冲击下,中国的产业门类齐全,通过促进国内产业链的替代,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循环提高供给能力,进而更好地促进出口。特别是在全球供应链修复阶段,经济领先性企稳更能发挥我国供给优势。

中国供给能力突出,产业门类齐全,制造能力领先。

第一,产业门类全。2019年工信部苗圩部长明确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第二,工业基础好,制造能力强。我国已经形成包含41个大类、200余项工业中类的现代工业体系,截至2018年,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我国制造能力领先全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28%以上,中国制造冠绝全球。

中国在全球供应扮演重要枢纽角色,中国经济领先性企稳有助于发挥供给优势,可以在产业链上形成替代。

21世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全球分工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根据WTO对比,2000年至2017年中国已经从一个节点发展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成为链接美欧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纽带,进出口总额占比已经达到全球的12%,这源于我国拥有强大的供给能力,“中国制造”已经名声在外。

当前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中国经济领先性企稳,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提升供给能力,我国发挥供给优势,在产业链上对其他国家形成替代。一方面,其他国家受疫情影响生产停滞形成供需缺口,我国供给可以填补海外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占据经济领先性企稳的先机,中国供给可以替代其他国家的供给。

2020年,净出口可能持续超预期拉动经济增长

净出口可能超预期拉动经济增长。上半年我国出口7.71万亿元,进口6.53万亿元,顺差1.18万亿元;其中,二季度当季出口增速4.5%、进口增速-5.8%,实现顺差1.09万亿元,得益于出口强势表现,二季度顺差大幅提升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强劲拉动作用,根据我们测算,将带动二季度名义GDP增速超过5个百分点。全年视角来看,货物净出口顺差有望达到3.7万亿,考虑服务贸易逆差影响,全年货物及服务顺差有望达到2.5万亿左右,有望拉动名义GDP增速达1.2个百分点左右。

内外循环共振向上,全年政策目标无忧。截至二季度,多项高频及经济数据已经回升至疫情前水平,中国经济领先性企稳特征已经显现。下半年,投资仍是内需主要驱动力,地产和基建仍有较强表现,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亦将大幅改善,继续引领经济修复,消费走势相对滞后。经济企稳促进国内大循环良好运转,也有利于发挥供给优势提振出口,出口强势表现可以对冲外需压力,并带动贸易顺差支持经济增长。

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需和外需共振将经济增速拉回到合理区间,调查失业率稳在6.0%以下,完成全年政策目标无需担心。

(作者为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