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啥啥:双脚“敲”出创业路 脚趾撑起一片天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7-10 16:46:05

摘要:“如今,党的政策那么好,给了残疾人那么多发展的机会,我愿意尝试一下,然后把种植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的贫困户发家致富奔小康。”王啥啥称。

王啥啥:双脚“敲”出创业路 脚趾撑起一片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采访到王啥啥的时候,她刚刚从西瓜地里回来,那是她5月份才承包下来的4亩土地。

“说是承包,其实就是自家的口粮田,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不是很好,加上还要帮弟弟看小孩儿,所以,就免费给我种了。不过,由于自身原因我也不能种,我就雇父亲帮我种地,干一天活给他100多块钱,这都是家里内部协商决定的。目前,地里还没有长西瓜,偶尔去打理一下除除草就好。”7月9日,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的王啥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等到西瓜成熟了,就可以放到网店销售,就可以挣钱了。

自己承包土地,甚至给父亲支付工资,这在之前,王啥啥是怎么也不敢想象的。

“如今,党的政策那么好,给了残疾人那么多发展的机会,我愿意尝试一下,然后把种植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的贫困户发家致富奔小康。”王啥啥称。

双脚“敲”出创业路

1988年,王啥啥出生在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本名王莎莎,上户口时因读音相近,工作人员错将“莎”写成了“啥”,这个名字就一直跟随着她。

1.jpg

不到一岁的时候,王啥啥患上了脑膜炎,由于没能及时治疗,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全身肌肉僵硬,全身只有脚趾头能自如活动,被鉴定为一级残疾。多年来,她的吃喝拉撒、穿衣洗漱,全由父母承担。

到了上学的年龄,王啥啥的母亲背着她赶往村里的小学,可校方不愿接收。

不能上学,没法识字,不能下地行走,双手也无法活动,王啥啥从小就过着单调而乏味的生活,没有小伙伴,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每天只能坐着数日子。看到父母为自己操劳而日渐衰老的身影,王啥啥暗下决心,希望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帮父母分忧解难。她说,自己不愿成为家庭的包袱和社会的累赘。

微信截图_20200710222011.jpg

2015年,为了给王啥啥解闷儿,在杭州打工的弟弟送给王啥啥一部智能手机,随后,家里又安装上了无线网络,从此改变了这个残疾女孩的命运。

王啥啥发现,自己的双手虽然不能活动,但是可以用脚趾头玩手机,她也很快掌握了手机的使用方法,通过长期的刻苦练习,王啥啥的脚趾头越来越灵活。她将手机放在脚下,用左右脚的大拇指滑动页面,用脚趾缝夹住手机,调整手机方位。看到姐姐不方便,心细的王利特地制作了一个木匣,用来放手机。

互联网的大千世界,让王啥啥倍感新奇。起初,王啥啥注册了微信、QQ账号,用于聊天。通过发送语音,结识不少网友,王啥啥的生活范围被无限放大,天南地北的朋友接踵而至,王啥啥不再孤单。

偶然的机会,一位网友向王啥啥介绍了微商。“得知这也能赚钱,我下决心要做电商自食其力。”王啥啥说。

王啥啥没有读过书,更不识字,客户发来语音还能听懂,遇到客户发来一串汉字,她就傻眼了。为此,王啥啥做出惊人的决定——自学。她将手机字体调至最大号,下载了百度翻译的手机软件,将客户发来的文字复制粘贴,反复听每一个字的读音,在心中记住每个字的“长相”。

微信截图_20200710221935.jpg

刚开始,王啥啥使用手机输入法自带语音转换器,将自己的发音转换成文字,文字中的错别字自行修改。用脚趾头触屏已不容易,写字则难上加难。“刚开始写字,一个笔画多的字,我要写上两三个小时,但把文字信息发送出去后,无比开心。”王啥啥说,如今,她可以熟练使用近千个汉字,与客户交流没有障碍。

2015年夏天,王啥啥在微信里做起了销售代理,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小服装等,刚开始,王啥啥的微店一个客人也没有,但是她没有放弃,坚持在朋友圈推广。三个月后,终于卖出了一套衣服,赚了十几块钱,王啥啥高兴坏了。

她将首单交易截图发到朋友圈,高兴地说:“我感觉生命都在发光!”

脱贫不忘桑梓情

在黑暗中踽踽独行了那么久,王啥啥终于通过努力为自己点亮了一盏心灯。

第一单成功后,王啥啥自信心大增。在积累了不少经验后,不甘平庸的王啥啥决定自己开个网店。

微信截图_20200710221954.jpg

2018年10月,王啥啥报名参加了灵璧县残疾人电商扶贫培训班,这是她人生中第二次走出姚山村。短短的三天时间内,她免费学到了各大电商平台的开店步骤、运营方法等,恶补了电子商务法和广告法的相关知识,分享了残疾人从事电商的心得体会。

懂得法律,政府保证货源,这一次,王啥啥做起电商,更有底气。

同年,王啥啥的 “心心贝店”正式上架开业。

“说实话,‘啥啥’这个名字太怪异了。我把网名改为王心,就是想告诫自己,不忘国家的帮助、政府的关爱和帮扶人的扶持。”王啥啥表示,自己真正接触社会正是从做电商开始,社会的温暖,让她常怀感恩之心。

早在2014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王啥啥被定为建档立卡的低保贫困户,家庭连续多年享受帮扶措施:县扶贫局、姚山村村委会为其办理光伏发电项目;县卫计委、县财政局为其代缴新农合;县民政局、镇民政办、残联为其申请残疾补助;镇卫生院为其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县扶贫局为其发放特色养殖补助;县林业局免费发放晚秋黄梨树苗……

“2017年6月,作为驻村扶贫干部,我第一次到王啥啥家入户走访,了解到她在用脚趾操作触屏手机做微商的事情,当时几乎没有收入。此后,当地对她家进行了产业扶贫,具体收入则是根据西瓜、中药材、黑豆等种植品种不同,每亩给予相应补贴。”姚山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戴安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她和父母一家3口人,全家每年收入包括父母务工收入、种植收入、低保残补等保障性收入在4万左右,早已实现了脱贫。

脱贫之后,王啥啥不忘帮助更多的贫困户。据记者了解,王啥啥还曾被邀请到村部,给数十名贫困群众“上课”。

“我是不幸的,又是最幸运的。我知道感恩、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实现人生梦想。”王啥啥称。

问及脱贫致富后的心愿,王啥啥说:“除了网店,我想做大做强种植业,除了承包自家地之外,我还想承包更多的地进行种植,从而带动更多的人摆脱贫困,迎接美好生活。”

见习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