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上海加力“开抢”三类金融人才:提供千万级专项资金补助,构建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

作者:胡金华 喻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6-11 17:36:32

摘要: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1900万亿元,直接融资额突破12万亿元,上海已基本完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不过在业界看来,从硬件指标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具雏形,如何提升软实力,则成为上海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当务之急。

上海加力“开抢”三类金融人才:提供千万级专项资金补助,构建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见习记者 喻莎 上海报道

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根据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而在今年1月4日举行的2020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上海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解冬透露,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1900万亿元,直接融资额突破12万亿元,上海已基本完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不过在业界看来,从硬件指标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具雏形,如何提升软实力,则成为上海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当务之急。

6月9日,《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政府已经于近期正式启动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下称“三类金才”)选拔工作。根据该工作计划,这“三类金才”开发计划每年选拔20名左右海外金才、40名左右领军金才、60名左右青年金才。

“四年来,上海共选拔出海外金才75名、领军金才158名、青年金才227名,向申请资助的优秀金融人才发放课题研究专项资助超3000万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打造更宽阔的发展平台、更优良的服务环境,下大力气提升人才素养能力,让优秀人才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在助力国家富强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今年举行的上海市金融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廖国勋如是指出。

三类金才引入计划

据记者了解,上海今年发布的“三类金才”开发计划作为全市重要行业性人才开发计划,由市委组织部、市金融工作党委、市金融工作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组织实施,以上海创造新时代新奇迹人才引领发展战略调研思想为指引,旨在发现、培养一批金融领域优秀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一直成为众多金融企业和人才选择就业的第一首选。许多中外资金融机构都注册在上海,像我这样的人也是跟着机构以及政策走。”6月10日,一位2018年的青年金才入选者王杰(化名)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相关部门于2016年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上海金才工程 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上海“三类金才”开发计划。该意见主要是聚焦三类重点人员,实施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三个人才开发计划。

在今年的计划中,可申报对象为持牌金融机构中的金融人才,突出国际化、年轻化、复合型。海外金才更加聚焦具有海外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的金融人才,领军金才更加聚焦专业集成、行业融合、团队建设突出的金融人才,青年金才更加聚焦30岁左右、已经崭露头角、有发展潜力的年轻金融人才。

“积极鼓励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服务上海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和结算中心、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等六个中心建设方面取得良好业绩的金融人才申报。其中,将重点关注在金融科技、资产管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金融人才。”引进人才计划指出。

在此前,廖国勋表示,要创造更大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上海城市综合优势,吸引、支持更多金融人才选择上海、扎根上海。要营造更好的服务环境,细化完善政策举措,优化公共服务,加大政策宣介力度,有针对性地回应解决金融人才安家落户、长期发展的需求。要加强人才培养,畅通培训交流渠道,更好利用高校优质资源,多方联手搭建全球学术交流平台。

软实力仍有待提升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上海已经初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根据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7)数据显示,上海各项指数位列全球第四,同时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

另据公开数据显示,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超过36万人,约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3%,为了吸引高素质金融人才,提升上海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市金融工作党委坚持以“十三五”金融人才发展规划为引领,以“三类金才”为总抓手,创新工作思路、建好人才梯队、丰富工作内涵,为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亮眼的成绩离不开上海金融开放创新的推进,为了吸引高素质金融人才,提升上海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上海近年做了不少努力,但是‘落户’一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上海相比深圳、杭州等其他城市,最近几年在‘落户’方面的门槛显然要更高,且常年位列‘全国十大最难拿户口城市’第二名,排名仅次于北京,这也导致了一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6月10日,上海一家大型金融科技企业高管张秋杰(化名)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也表示。

在张秋杰看来,上海在高精尖人才的吸引上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就比如近几年的“三类金才”评选活动,为优秀人才落户上海打开了一个口子,但是这毕竟只是极少数人,而更多的优秀国际国内金融人才进入上海后,被卡在了户籍制度上。

“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近些年,二线及以下城市如西安、郑州、南京、苏州等户口政策放松,开始抢人。上海要留住更多的金融人才,也要加强落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完善人才政策,并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以制度优势吸引人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才能让人才‘留得住’。其实这方面我们也多次给上海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反映过。”张秋杰告诉本报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上海“三类金才”申报工作截止日期为7月3日,完成申报后,人才将经过网上和现场两轮评审、征求意见、名单公示和讨论决定等环节,于11月左右才会正式公布入选名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