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4提“常态化疫情防控” 中国新冠疫苗携药物研发全球领跑

作者:崔笑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5-22 17:21:56

摘要:李克强总理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之下,从疾病防控到特效药及疫苗研发,再到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每一步都是考验。

政府工作报告4提“常态化疫情防控”  中国新冠疫苗携药物研发全球领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笑天 北京报道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文仅约9500字,为改革开放40年来字数最短。

其中,“疫情”一词频被提及。李克强总理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之下,从疾病防控到特效药及疫苗研发,再到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每一步都是考验。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4次谈到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要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目前,在全球10款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新冠疫苗中,半数由中国团队研发。

应检尽检与愿检尽检

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断的金标准,核酸检测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一个月前,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即指出,做好常态化防控要加快提升检测能力,大规模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管司副司长王树才表示,截止4月26日,药监局共批准30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日产能达902.5万人份。

这些检测试剂,少部分出口海外,余下的将保障国内核酸检测的“应检尽检”与“愿检尽检”。

应检尽检面向重点人群。经《华夏时报》记者梳理,所谓重点人群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来自境外、高风险区以及有密切接触史的群体,比如入境旅客、离汉人员、发热门诊就诊人员;二是高风险暴露的、接触人员广的群体,比如医护人员、出租车司机、返校师生等。

以广州为例,4月20日,广州市副市长黎明宣布将对首批返校的近3万名教职员工、16.7万名初三和高三学生全部开展核酸检测,相关费用由政府买单。

4月21日,沈阳市也强调加大重点人群常态化检测筛查力度。全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学校教职员工、出租车驾驶员、网约车驾驶员、入转院患者及陪护人员、有国内重点地区旅居史人员、从省外来沈返沈需集体居住人员均需要进行核酸检测,餐饮服务行业等窗口从业人员也要在上岗和复工前进行核酸检测。

愿检尽检则是有需求的企业、个人均可以预约检测,优先面向复工复产中人员聚集的单位、场所开展。

以武汉为例,5月14日,其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集中核酸检测。按照愿检尽检原则,将全市未进行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常住居民和暂住居民均纳入本次检测范围,优先排查曾经的有疫小区、老旧小区、人口密集小区的居民。截至21日,7天内累计通报新增136例,起到了精准防控作用。

疫苗、药物研发赛跑

要实现疫情防控,除核酸检测外,及时、有效的药物与疫苗研发亦十分重要。政府工作报告说,要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

自今年1月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后,全球就开始了疫苗研发竞跑。5月20日,世卫组织在新冠肺炎疫情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已有超过120个候选新冠疫苗正在研发,实际数量肯定还要更多,其中一些正在进行临床评估。

目前,全球共有10款候选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5款由中国团队研发,包括1项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4项病毒灭活疫苗。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腺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完成了一期二期的接种,另外有四个灭活疫苗也已经开展临床试验。

其中,AD5-nCoV 为重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由港股上市公司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和中国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所合作研发。自3月19日开始一期临床,目前已进入二期临床,有500人参与。腺病毒载体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原理是让腺病毒携带新冠病毒的致病抗原进入人体细胞,从而合成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这种技术相对成熟。

而国产新冠肺炎强效药也有望在今年冬季诞生。

5月18日,北京大学及合作单位宣布科研抗疫重要进展,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成功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中和抗体由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可以有效阻止病毒感染细胞。

北京大学领衔合作团队的带头人、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动物实验,且结果非常理想,正在积极推进临床实验。如果顺利,有望在今年冬季成功研发出强效药。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高通量单细胞测序这种技术可以将每个人自身对病毒产生的抗体克隆出来,形成单克隆抗体。从而实现让一个人的血救治很多人。目前,全球知名的专家均在关注这一领域,这将是这次疫情带来的最大的一个技术突破,一旦成功会产生深远影响。

该研发成果已于5月17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上,北京大学表示“这是科学抗疫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

见习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