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平安消费金融获批筹建 为陆金所转型铺路?

作者:冉学东 徐晓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1-28 17:06:44

摘要:有很多业内人士表示,陆金所计划退出P2P业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并称平安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是为了P2P转型,和监管引导的方向一致。对此,平安集团方面并没有给出具体回复。

平安消费金融获批筹建 为陆金所转型铺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冉学东 徐晓梅 北京报道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又新增一家。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公告称,同意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市筹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平安消费金融”)。

公告还要求,中国平安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审核股东资格、办理筹建事宜,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平安消费金融在筹建期间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筹建工作完成后,应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上海银保监局提出开业申请。

平安集团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已收到银保监会批复,将按照相关要求,积极完成消费金融公司的筹建工作。”

这算是中国平安获得的第二张带有“消费金融”字样的牌照。今年7月26日,深圳银保监局同意平安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中心开业,银行业中的首张汽车金融牌照花落平安银行。

打造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

今年10月24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合资设立全国性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有关事项尚待履行相关监管审批程序。

与市场上已有的消费金融公司不同,平安消费金融前面的修饰词是“全国性”和“科技型”。全国性自不必多说,“科技型”意味着平安消费金融之后的发展更强调“科技”属性。

这和当前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即更注重科技,科技赋能已经成为行业的主要业务之一。

有分析师认为,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将逐步向以技术驱动为核心,以轻资产为主要商业模式,以场景化为业务支撑的方向转变。

而中国平安为其打造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奠定了基础。2019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达60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1%,预计未来对集团利润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加。截至2019年9月末,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7977项,累计达20248项,其中PCT及境外专利申请数累计达4396项。

另外消费金融的资金和场景也至关重要。中国平安作为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自然是不差钱;经过多年的发展,平安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仅金融科技业务就包括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汽车之家与平安智慧城市等,覆盖多个消费场景。

加上消费金融牌照,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已拥有包括保险、银行、信托、证券、资产管理、基金、汽车金融等在内的所有金融牌照。

和中国平安同一时间,小米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重庆农商行4.5亿元的注资。目前,很多巨头都已经入局消费金融领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如新浪全资子公司参股包银消费金融、度小满金融入股哈银消费金融公司等。

为陆金所转型做准备?

有很多业内人士表示,陆金所计划退出P2P业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并称平安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是为了P2P转型,和监管引导的方向一致。对此,平安集团方面并没有给出具体回复。

不过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个还存在不确定性,而且据了解,陆金所的主营业务是机构间撮合业务,P2P业务体量相对较小。加之牌照本身是有价值的,能拿到当然是最好,即使拿不到消费金融牌照,平安银行也可以做相关业务。

在2019年8月举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对外披露:“P2P在我们整体业务量的占比少于20%,我们也会积极响应监管提倡的‘三降’,降规模、降人数、降点面,有序地去转型”。

这在2019年三季度财报中已有所体现,并取得一定成效。截至三季度末,陆金所控股客户资产规模较年初下降5.0%至3508.57亿元,主要由于互联网贷款业务受限影响在售产品的销售。

财报还称,陆金所控股快速调整产品结构,依托科技能力与传统金融机构相互协同,加大B端资产合作与供给。在个人借款领域,截至2019年9月末,陆金所控股管理贷款余额较年初稳健增长17.7%至4412.13亿元。

至于拿消费金融牌照是为了陆金所转型还是留作他用?陈嘉宁认为,总归牌照都是平安集团旗下的,如果是给陆金所也是“左手倒右手”。

若陆金所未来转向消费金融,或为上市赢得更多机会。在已经实现多年盈利的基础上,2018年12月,陆金所获得13亿美元融资。投资完成后,陆金所的估值达380亿美元。

最近几年,陆金所屡屡传出欲在香港上市的消息。2017年,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曾表示,公司会考虑创业新兴板或香港上市。后来,创新板搁置,陆金所香港上市也因国内互联网金融整治传出推迟消息。

之后,陆金所宣布清退P2P业务,其上市进程或受影响。国内已经上市的P2P平台包括拍拍贷、和信贷、乐信等,多数已经转型。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公益闪耀中国-线上投票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