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万亿蓝海仍可期 行业良性发展自律是关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丹丹 单美琪 北京报道
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的3月,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中国正式破冰。
2010年1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启动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审批程序,首批审批通过了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分别落户于北京、上海、成都、天津。从此,我国消费金融领域的试点及创新举措正式落到实处,也意味着在国外发展了数百年之久的消费金融行业在中国正式启航。
从首批消费金融公司成立至今,中国消费金融公司的数量也从最初的4家,增加到如今的近30家,全行业的资产规模和经营收入也迅速增长。
如今,消费金融市场已经打开,更多玩家纷纷入局,随着流量巨头二八效应显现,行业也逐渐趋于良性发展。“消费金融良性发展的关键是行业自律。”业内人士呼吁,行业是否能保持自律将成为市场与公司持续发展的关键。
走过规范期
2009年,消费金融行业正式拉开帷幕。那一年,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各设立一家公司进行试点,消费金融公司自此成功设立。
2013年至2014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尚未改名京东数科的京东金融推出了国内首款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白条”,开辟了消费金融的互联网时代,行业发展大幅提速。
2015年,随着蚂蚁金服等互联网巨头相继推出各自平台内的消费金融产品,消费金融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场景、流量、资金等竞争点趋于白热化。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套利、共债、获客等一系列风险也开始暴露出来,如现金贷、校园贷存在的过度消费、过度授信等问题,严重偏离了消费金融的本源。
自此,监管部门开始加大整治力度,多部委就消费金融业务颁布了多项规范管理通知,分别针对校园贷、套路贷、无场景高利现金贷进行了清理整顿。
其中,2017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监管政策明确规定,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
政策对行业乱象的及时清理整顿,能够取缔风险过高的产品,关闭无业务资质的公司,为行业长期发展提供良好规范的市场环境。
场景,脱虚向实
长期以来,投资、消费、净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自从2014年起,消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当中的第一驱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从消费来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为8.3%。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当前,消费是最终需求,促进消费对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整治乱象的同时,国家对消费金融行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今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
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73亿元,同比增长7.6%。而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3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90%。对此,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许凌曾指出,虽然社会消费水平在稳步增长,但比起个人信贷的增长速度仍然是不匹配的,这说明消费金融渗透率不高,大量的个人信贷并没有真正与消费场景结合。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消费金融的场景既是批量获取客户的需求,也聚焦用户特征,但最重要的是,场景是风险管理的需求。消费场景中,客户资质、消费需求、资金流向等信息可用来对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进行判断,防止欺诈、骗贷;对客户资质水平进行评估,预测客户还款能力;同时,控制交易和资金流向,形成了资金、信息、商品的闭环。一些信贷场景具备在一定期限内较强的客户黏性,金融机构能够及时获取到借款客户的贷中、贷后信息。
由此可见,购买行为伴随着个人信贷需求,场景将成为消费金融服务中重要的市场切入方式及风险管理模式。目前消费场景化已覆盖3C产品消费、租房、电商、二手车、大学生、蓝领消费、装修、旅游等细分领域,部分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
虽然金融监管一直在强调“脱虚入实”,但在消费领域方面,经历多年的野蛮生长以及各类金融创新产品的涌现,消费金融的边界已被泛化。例如小额现金贷款业务。目前市场上很多机构看似在做消费金融,实则以消费金融的幌子做小额现金贷款业务。除了阿里、京东、美团等几家大型电商企业,很少有企业具有规模化的消费平台,在缺乏消费场景的情况下,信贷消费很容易在利差收益的诱惑之下,演变成各种高利贷的通道。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也曾刚指出,目前消费金融领域确实有不规范的地方,需要进行监管上的规范,如很多没有牌照的机构做一些持牌者才能做的事情、对个人信息的不保护现象等,未来监管与创新应该是并行的状态。
自律,良性驱动
消费金融良性发展的关键是行业自律。
未来,行业的统一监管、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自律才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应该将“自律”的要求转化为“自我保护”的需求。许凌指出,为了良性发展,消费金融行业的当务之急是严格自律,建立审慎的文化,保持对风险的敬畏之心。
对于用户来说,许凌表示,充分了解借贷风险是帮助他自我约束的重要因素。信用卡业务刚起步的时候,银行经常起诉恶意透支的人,经过几次大事件的教育后,市场上恶意透支的人群已经在慢慢减少。
事实上,很多”老赖”其实不是存心诈骗,而是他在借钱时没有意识到利率这么高。如前所述,30%左右的利率在经过复利计算、附加费用之后能达到100%甚至更高。由于借贷者不知道真实的利息,使得他丢失了”自律性”。因此,借贷机构应该充分、完整地披露借贷成本,让借款人充分了解不自律的代价,从而激发他”自我保护”的机制。
对于企业来说,许凌指出,如果企业明确知道贷款利率不能超过某条红线,否则就会面临一系列处罚和损失时,企业就会自然地遵守自律原则。根据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轨迹,中国的消费金融还将进一步发展,但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放任企业以消费金融之名行现金贷之实,否则会让整个市场为之埋单。
值得欣慰的是,监管正在加快顶层设计,以期进一步建立“自律”“克制”的文化,为行业的理性发展护航。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