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5年前一场并购拖累业绩年度首亏 正海磁材“搭车”新能源汽车初尝涩果

作者:于玉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6-05 16:38:01

摘要:尽管在5月经历先涨后跌的波动,但从5月6号(五一假期后第一个交易日)至6月4日,正海磁材(300224.SZ)股价涨幅仍达34.43%。不过,正海磁材的业绩却并不理想。

5年前一场并购拖累业绩年度首亏 正海磁材“搭车”新能源汽车初尝涩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玉金 北京报道

尽管在5月经历先涨后跌的波动,但从5月6号(五一假期后第一个交易日)至6月4日,正海磁材(300224.SZ)股价涨幅仍达34.43%。不过,正海磁材的业绩却并不理想。

由于双主业中的电机驱动行业竞争加剧,此前并购的上海大郡在2017年-2018年亏损额均超过4000万元,并相应进行了商誉减值,合计计提2.51亿元,拖累正海磁材在2018年亏损8000万元,成为正海磁材2011年上市以来首次年报亏损。2019年1季度,正海磁材则再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正海磁材董秘办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正海磁材将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业务的投入力度,以成本控制为抓手,加强上下游联系与合作,积极探索适用的商业模式。“正海磁材的发展战略是在致力于做专、做强、做大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业务的同时,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动向,完善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环节的业务布局,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业务板块。”上述董秘办人士还表示。

并购资产拖累业绩

自5月30日开始,正海磁材股价开始由涨转跌。

5月28日,在上一阶段公司高层股份减持计划期限届满后,正海磁材又披露了新的减持计划,因个人资金安排,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董秘、财务总监在内的正海磁材高层可能进行股份减持。

对于股价下滑,上述董秘办人士告诉记者,正海磁材股价受宏观环境、市场行为等诸多因素影响,管理层力求创造更佳业绩来回报广大投资者,截至目前公司董事、高管尚未实施减持计划。

但从基本面看,2018年,正海磁材出现自上市以来的首次年报亏损。

2018年,正海磁材营收为16.8亿元,同比上涨40.89%,净亏损为8156.07万元,同比2017年1.02亿元减少180.28%。

正海磁材在年报中指出,公司对收购上海大郡所形成的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根据减值测试结果,计提商誉减值损失1.49亿元,减少本期净利润1.26亿元。

2014年,为向下游电机驱动系统领域快速切入,寻找新增长点,正海磁材计划将上海大郡收入囊中。2014年10月16日,正海磁材以 “定增+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大郡81.53%的股权,定价为3.92亿元,此次交易前,正海磁材已经持有上海大郡7.14%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后,将持有上海大郡88.67%的股权。

成立于2005年的上海大郡,专注于系列化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领域起步较早、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较为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之一。

而在收购之时,上海大郡业绩就处于亏损状态,2012年、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净亏损分别为1959.17万元、1089.03万元及916.97万元。彼时,正海磁材也签订了利润补偿协议,2015年-2017年分别为2000万元、3500万元及5000万元。

正海磁材董秘办人士告诉记者,上海大郡自2015年4月起纳入正海磁材合并报表范围,上海大郡2015年度实现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06.83万元,远超其2000万元的业绩承诺;2016年度扣除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而产生的激励费用及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3997.44万元,亦完成其3500万元的业绩承诺。

但从2017年开始,上海大郡就开始拖后腿,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1.92亿元,同比下降24.89%;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01亿元,同比下降46.78%。

据了解,2017年,上海大郡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39.72%,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193.07%,而正海磁材也对上海大郡进行商誉减值,计提商誉减值损失1.02亿元,减少正海磁材净利润8665.33万元。

不过有券商认为,经过两年的商誉减值后,正海磁材的商誉减值风险被释放。中泰证券分析师谢鸿鹤认为,随着电机驱动行业领域竞争加剧,2017年、2018年上海大郡亏损均超过4000万,相应的,商誉减值大幅分别计提1.02亿、1.49亿,拖累正海磁材2018年亏损约8000万;而正海磁材收购大郡购形成商誉为2.69亿,已经合计计提约2.51亿,商誉剩余账面价值仅约1800万元,商誉减值风险充分释放。“上海大郡或将通过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向优质客户倾斜,或将实现减亏。”谢鸿鹤还认为。

能否翻盘

正海磁材成立于2000年,在2015年之前,主要以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业务为主,2015年收购上海大郡后,转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双主营业务的发展模式;正海磁材第一大股东为正海集团,持有其股份51.08%,正海集团创建于1990年,形成以制造、投资、金融、房地产四大板块为主体的发展格局,旗下有2家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参股2家银行和1家担保公司。

尽管正海磁材坚持两条腿走路,但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业务总是饱受盈利成色不足的质疑,2015-2018 年,正海磁材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产品毛利率持续下降,分别为 32.88%、27.32%、15.96%、9.16%。

对此,正海磁材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解释,受新能源汽车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影响,2015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产品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销售均价和毛利率相对较低的乘用车用驱动系统的占比上升较快,而销售均价和毛利率相对较高的商用车用驱动系统的占比下降较多。

“由补贴退坡带来的整车压价及原材料(如IGBT模块等)价格不断上升给产品毛利造成双向挤压,而通过技术升级来消化成本压力则需要合理的时间,因此导致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营业成本的增长幅度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进而导致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毛利率持续下滑。”正海磁材方面在上述回复问询函时还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车在4月出现环比下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9.7万辆,环比下降14.8%,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8.1%,具体来看,4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9万辆,环比下降15.7%;新能源商用车销售0.7万辆,环比下降1.7%。

对于今年4月新能源车出现环比下滑,是否会给正海磁材发展带来风险。上述董秘办人士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16年以来逐渐由政府补贴驱动转向市场价值驱动,未来政府将更加侧重法规引导,例如“双积分”、“国六排放升级”等,该变化将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化转型使新能源汽车回归商业本质,整个产业链将形成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

“公司将充分发挥上海大郡多年来积淀的技术优势和行业地位,针对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持续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上述董秘办人士表示。

从最新的业绩看,正海磁材最近的业绩表现也不甚令人满意。2019年1季度,正海磁材实现营业收入3.61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7.55%;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46.7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2.57%。

对于出现增收不增利,正海磁材董秘宋侃在最近的一次投资者活动关系会上表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业务方面,正海磁材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但受稀土原材料价格下降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导致净利润出现下降。”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业务方面,2019年第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结构发生大幅变化,上年同期的主要销售车型在报告期内销量大幅下降。”宋侃进一步表示,受此影响,正海磁材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业务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同时叠加补贴退坡加速、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过剩、行业竞争白热化等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业务的净利润也出现了大幅下降。

谢鸿鹤分析,正海磁材新能源车新产品从导入到成功量产、批量供货,新能源车以及EPS产品占比自2011年上市的不到5%,上升至当前的接近50%,正海磁材通过新建低重稀土永磁体生产基地,产能规模将达到1.13万吨,为未来新能源车产品的增量订单保驾护航,2018-2021年复合增速或超过90%,这将成为驱动正海磁材长期稳步增长的基石。

“当前氧化镨钕、氧化镝等价格上涨,钕铁硼磁材企业以毛利率定价的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分享稀土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价格红利。”谢鸿鹤认为。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