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转攻国内 工行出海扩张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中行“向内”的转型调整战略逐步显现。信贷投放排名在半年之内已发生悄然变化,中行接过信贷投放第一的头牌。根据央行公告,截至9月末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达10501亿元,而工行以人民币新增贷款约9276亿元居之次席。
而截至2008年底,工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为5367.65亿元,居业内第一;建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也超过5000亿,中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则仅为3863.35亿元,居第三位,与工行差距约1054亿元。仅仅半年之后,这一排名就上演“变奏曲”。这一事实佐证了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曾表示“不堪次贷压力,中行业务重点转回国内”的说法。
相反的是,在中行将业务重点放在国内的同时,工行却大力开展海外业务。最新动作是,10月26日工行在欧洲自主开设的第一家专门的零售银行网点,在紧挨英国伦敦唐人街中心的Shaftesbury街开业。而此前无论在美国纽约还是在加拿大悉尼,抑或是中东迪拜,都能找到工行在当地设立支行的身影。
相比工行和中行战略上的不同,银行业分析人士向《华夏时报》表示,海外业务萎缩所导致的业绩压力是中行年初以来积极扩展国内业务的重要驱动因素。与中行积极扩张国内战略不同,工行二季度进行了比较大的战略调整,将开发重点放在海外上。工行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华人银行,在国内已有强大基础,转向海外符合工行既定目标。
国内信贷排名上演“变奏曲”
中行取代工行夺下头牌
一笔笔信贷投放,造就了中行截至9月在银行信贷业内最高增幅。中国银行多年来几乎从没做过信贷规模增长第一名的角色。上半年,中行信贷增量已过万亿元,落后的中行一旦实现转身,摇身一变为大行中最具成长性的银行。
根据央行公告,截至9月末,中行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达10501亿元,工行次之为9276亿元左右,农行约为8727亿,而9月新增贷款有领先优势的建行则以8422亿元左右的规模居于末位,与中行差距约2079亿元。
而据可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新增人民币贷款工行为5367.65亿元,居业内第一,建行也超过5000亿,中行则仅为3863.35亿元。但仅仅半年之后这一排名发生了逆转,中行从工行手中接过“信贷投放第一”的接力棒,而工行退居次席。
一个业界熟悉的案例,是中行参与的香港珠海澳门大桥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76亿元人民币,中行作为牵头行,负责约220亿元项目贷款的融资安排和银团筹组。但由于该项目期限长、单一利率,工行和建行对这个项目都选择了主动退出。
事实上过去一年,中行执行了“向内”的转型调整战略。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曾在2008年股东大会上表示,由于美国次贷市场的崩溃导致其减记15亿美元,且人民币升值不利该行的外汇资产,因此今后将侧重于发展国内业务。
这个战略转型非危机下的一时之策。中行副行长陈四清强调,在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十年的大背景下,在2009-2012年,中行将继续做大人民币业务。
截至9月份,中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0501亿元,增长38.4%,在全部金融机构中的市场份额提高了近0.9个百分点。在证券投资方面,中行压缩外币证券投资,降幅超过13%,但同时放大本币债券投资,增幅31.8%。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金融危机导致海外业务收益的下滑是中行力求扩大国内业务规模以释放业绩压力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在扩规模、调结构的目标下,中行更直接提出了要把人民币存贷款市场份额提高作为重要的绩效指标。在中行将业务重点放在国内的同时,工行却大力开展海外业务。
工行转向拓展海外市场
逆市飘红
工行是资本实力最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市值已跃居全球第一,无疑是国内银行业当中的“巨无霸”。银行业分析师邱承志说:“相比于中行贷款投放增速超越工行,事实上工行在国内有稳定的市场以及足够的客户资源,要想继续保持全球市值第一的银行,工行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走到外面拓展海外市场。”
对于中行与工行的战略差异解释,业内人士表示:“相比较中行将重点放在国内原因是前几年在国内做得不很完善,而工行则不同。”和同行相比,目前工行已经改建了一大批网点,但中行没有很好推进。虽然中行也有私人银行,在理财方面有制度性的变革措施,但是渠道改造的工作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如果能够先集中巩固国内市场对中行是好事情。
事实上,自从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工行“出海”的脚步就从未停止。2008年9月,工行在澳大利亚的第一家分行在悉尼正式开业。10月,工行分别在美国纽约、迪拜、多哈卡塔尔分行正式开业。不到一周的时间,工商银行的国际化布局连下三城,每一步都是为日后其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践行与突破。
国泰君安分析师伍永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行能够到纽约开分行是件不容易的事,虽然暂时不能给其业绩带来影响,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工行拥有的国际化经营大客户,今后通过工行就可以进行全球化一站式金融交易。”
随后到2009年6月,工行与东亚银行签订股份买卖协议;9月工行与盘谷银行联合就泰国ACL银行大众有限公司“ACL银行”19.26%的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
根据工行2009年半年报,工行境外运营资产达到3148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长15%,并已将境外营业机构延伸至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是工行乃至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时机”这一说法得到了交行研究部金融分析师仇高擎的认同。他说,对于世界经济状况,现在比过去看得更为清楚。尽管不能说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已不大。他相信,中资银行国际布局的速度还会加快。“作为中资银行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
对中行来说,自从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外扩张确实频繁,但海外扩张又是中行的现实选择。仇高擎表示:“中行作为全球市值第一的银行,90%以上的业务及利润,都是产生于中国的境内。”虽然说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但目前国际化水平还较低,这样工行就需要一种与全球大银行地位匹配的经营模式。走出去的工行,会按照当地金融监管,在境外机构就会多元化进行经营,这对国内的业务创新和发展也会带来帮助,就形成一种整体协同效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